Louis

苹果与特斯拉的营销秘诀:重新定义品牌价值

苹果与特斯拉的营销秘诀:重新定义品牌价值

营销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营销常常被误解为锦上添花的“点缀”。然而,真正成功的品牌,如苹果(Apple)和特斯拉(Tesla),并非仅仅依靠技术创新,而是在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层面打造了一套全新的用户体验。他们通过故事塑造、心理认知、差异化定位,创造了超越产品本身的品牌价值。 1. 重新定义产品价值:感知大于现实 “心理月球计划”——打造感知价值 品牌价值不仅仅来自于产品本身,还来源于用户对产品的感知。 (关于心理月球计划可以参考该文章) 心理学登月计划:用最小成本创造最大市场价值如何用最小的投资实现产品颠覆?本篇文章深入解析 Uber、Amazon 和 Domino’s 如何通过心理学登月计划(Psychological Moonshots)提高用户体验,打造不可替代的品牌竞争力。WAN WOOW 30/40 生长空间WAN WOOW 例如,Uber 通过“实时地图”功能,大幅减少了用户等待时的不确定性,让等车变得更加舒适。这种做法被称为“
6 min read
个人品牌的终极模型—基督“耶稣”:2.4 亿人的信任是如何建立的?

个人品牌的终极模型—基督“耶稣”:2.4 亿人的信任是如何建立的?

个人品牌的终极模型 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见证了众多个人品牌的崛起:马斯克、乔布斯、奥普拉……但如果要论影响力、持久性和全球渗透度,耶稣基督无疑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个人品牌。 今天,全球 24 亿人认同他的“品牌理念”。 这不是偶然,而是精准的品牌塑造、符号学运用以及强大的故事叙述。本文将解析耶稣基督所采用的四大品牌策略,并揭示如何将这些策略应用于现代商业世界。 第一章:明确的品牌使命——影响力的根基 “使命比产品重要。” 每个成功的品牌都拥有清晰的愿景和使命。耶稣的品牌核心是:“拯救人类,引领人们走向光明之路。” 这一核心理念不仅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同时极具情感共鸣。 现代品牌应用 * 马斯克的 SpaceX: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 * 耐克(Nike):激励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 苹果(Apple):赋予人们创造力和自由。 行动指南 ✅ 写下你的品牌使命——你的目标是什么? ✅ 确保愿景能激发情感共鸣——能否让人认同并追随? ✅ 始终围绕这一愿景传递品牌信息——每一条内容都应围绕核心使命。 第二章:建立文化,而不仅仅是粉丝群 伟大的品牌不是吸
5 min read
破解个人品牌密码:从脆弱性到超级力量(2025打造个人品牌必读)

破解个人品牌密码:从脆弱性到超级力量(2025打造个人品牌必读)

人们不会爱上企业,只会爱上人格。 社交媒体时代,一个矛盾的现象愈演愈烈:企业拼命模仿人类的温情与个性(如杜蕾斯的幽默文案、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理念),而个体却试图用企业化的冰冷逻辑包装自己——精心策划的“完美人设”、规避争议的标准化内容、法律团队审核的每一条发言。这种错位背后,是个人品牌建设的根本误区:将影响力等同于“无瑕的表演”,而非“真实的表达”。 正如设计师克里斯·多(Chris Do)在Adobe MAX 2023演讲中所言: “人们不会爱上企业,只会爱上人格。” 第一章:个人品牌的四大支柱 传统品牌理论强调定位与差异化,但个人品牌的构建需更深层的叙事结构。受漫威宇宙的启发,克里斯·多提出个人品牌的四大支柱: 1. 起源故事:你的文化资本从何而来? * 定义:出生地、家庭背景、早期创伤或转折点。这些元素构成“文化资本”,成为与他人建立共鸣的锚点。 * 案例: * 瑞茜·威瑟斯彭(Reese
7 min read
Elon Musk 深度访谈: 技术哲学与人类未来

Elon Musk 深度访谈: 技术哲学与人类未来

在Lex Fridman的深度访谈中,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以他一贯的激进视角,勾勒出一幅技术重构人类文明的蓝图。从Neuralink的脑机接口到Optimus人形机器人,从超级人工智能到多行星物种的野心,这位硅谷“钢铁侠”的思考远超商业范畴,直指人类存在的本质命题。本文以马斯克的技术哲学为脉络,解析其如何通过工程革命重塑人类未来。 一、脑机接口 马斯克将Neuralink定义为“通用输入输出设备”,其短期目标是解决神经损伤,长期愿景则是突破人类认知的生物学极限。 * 医疗奇点:第二例患者植入400个电极,实现每秒1比特的通信速率,已是当前技术极限的两倍。而马斯克预言,5年内传输速率将突破1兆比特/秒——这意味着人类可通过思维直接操控数字世界,霍金式的交流障碍将成为历史。 * 感官扩展:“盲视”项目通过刺激视觉皮层,让失明者“看见”红外线与紫外线。这种超越自然感官的能力,预示着一个超人类感知时代的来临。如马斯克所言:“为何满足于20/20视力?我们可以拥有鹰眼视觉。” 深层悖论:当脑机接口从医疗工具变为增强手段,人类将面临“能力鸿沟”。首批植入者可能获得碾压常
6 min read
逆流而上:跟保罗·格雷厄姆学经济周期中的创业哲学
Paid-members only

逆流而上:跟保罗·格雷厄姆学经济周期中的创业哲学

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人们常将繁荣视为创业的黄金时代,而将衰退视为蛰伏的寒冬。然而,硅谷创业教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其经典文章《Why to Start a Startup in a Bad Economy》中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 经济衰退并非创业的阻碍,反而是检验创始人成色的试金石。 这一论断背后,不仅蕴含着对历史案例的深刻洞察,更揭示了一种超越经济表象的创业哲学。 一、历史镜像:衰退期的创新基因 格雷厄姆以微软与苹果为例,指出这两家科技巨头均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中。彼时,美国经济深陷高通胀与高失业率的泥潭,但比尔·盖茨与史蒂夫·乔布斯却以极低的成本启动了改变世界的技术革命。微软的Altair Basic编译器以轻量化的产品切入市场,苹果的Apple I则在车库中完成了从概念到原型的跨越。它们的成功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 技术创新的驱动力独立于经济周期。 更深层地看,经济衰退往往倒逼社会资源重新配置。大企业的收缩为初创公司腾出了市场缝隙,而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敏感需求则催生了“省钱型创新”(Frugal Innovation)。例如,20
6 min read
普通家庭教给孩子的15件事
Paid-members only

普通家庭教给孩子的15件事

一. “你需要为了钱去工作” 父母常常告诉孩子:“要努力工作赚更多钱。” 乍看之下似乎没什么不对,然而如果你始终只停留在“为钱工作”的层面,就会陷入被动。 真正能创造长期财富的思路,是“通过解决别人的问题来获得价值报偿”。 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假设你学会了一项足以解决大规模需求的技能或开发出一项产品,那么受益者越多,你的收入潜力就越大。仅靠苦力或加班来换取报酬,对长远财富增长帮助有限。想想看,建筑工人或体力劳动者往往比许多“动脑”行业的人更辛苦,但收入却难以实现质的飞跃。核心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劳动形式是可替代、可复制且缺乏附加值的。 二. “好好念书找份高薪工作就能富”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考个好大学、做医生或律师等“高收入”职业,似乎成为许多家庭的终极期望。但事实上,真正能累积巨额财富的人,往往是那些开创企业或拥有股权的人,而非单纯依赖一份工资。 • 你的医生朋友月薪收入可观,可真正享受股票分红或高额投资回报的,却往往是投资医疗产业、做医疗器械或制药生意的企业家。 • 你的律师朋友也许年薪几十万,但那些拥有多家律所、甚至涉足更多商业领域的合伙人,赚钱能力远超个
11 min read
Chris Do: 个人品牌还是商业品牌?避免陷入营销套路

Chris Do: 个人品牌还是商业品牌?避免陷入营销套路

你在建立一个真正的个人品牌,还是在模仿大公司? 当你打开社交媒体时,是否被无数“个人品牌打造”课程、营销策略和广告轰炸? 大多数个人品牌的最大问题是——他们在模仿企业,而不是建立真实的自我品牌。 所以,让我们从头开始,拆解如何打造一个真正的个人品牌,而不是陷入“营销套路”。 1. 个人品牌 vs. 企业品牌:你在卖什么? 很多人混淆了个人品牌和企业品牌的概念。 • 企业品牌(Corporate Branding):专注于产品、市场份额和商业化。它们依赖广告、规模化营销和品牌形象管理。例如,Nike 不卖鞋,它卖的是“运动精神”,但它的品牌核心是商业化运作。 • 个人品牌(Personal Branding):建立在人际关系、真实身份和长期信任之上。它不是“营销”,而是你如何让别人对你产生情感连接。你的个人品牌,是别人对你的感受,是他们在你不在场时对你的评价。 🔍 反思一下:你的品牌更像 Nike,还是更像一个真实的人? 2.
6 min read
如何掌控时间,实现人生跃迁——《Buy Back Your Time》
Paid-members only

如何掌控时间,实现人生跃迁——《Buy Back Your Time》

无论是创业者、企业高管,还是资深经理人,几乎人人都面临相同的困境:我们如何让企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不被工作本身吞噬?如何在拓展业务的同时,依然能够保持对家庭、健康与个人热情的投入? 在《买回你的时间:走出困境,重获自由,打造你的帝国》(英文名 Buy Back Your Time: Get Unstuck, Reclaim Your Freedom, and Build Your Empire)这本书中,作者丹·马特尔(Dan Martell)给出了一个独到、系统且可执行的答案。 马特尔结合了自身的创业经历与失败教训,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买回时间”法则: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时间管理策略,更是将自我价值、团队建设与企业战略深度结合的商业新思维。通过对本书的深入解读,我们将系统分享如何理解并实践这些核心观点,帮助那些正在高速运转却心力交瘁的创业者和高级管理者们,用更可持续的方式去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本文将从书籍的背景与作者经历出发,依次阐述本书所带来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框架,包括“
21 min read
如何用更聪明的方式达成双赢?—《Getting to Yes》读书笔记

如何用更聪明的方式达成双赢?—《Getting to Yes》读书笔记

谈判不仅仅是商场上的较量,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从薪资谈判到家庭讨论,如何在不让步的情况下达成共识?《Getting to Yes》揭示了高效谈判的关键策略,帮助你掌控谈判节奏,实现双赢。 1. 谈判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准备好了吗?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谈判是一场博弈——一方赢,另一方就得输。但现实中,谈判的真正目标并不是打败对方,而是达成最优解。无论是在职场、商业合作,还是日常生活,我们都在不断谈判: • 向上司争取加薪 • 和客户讨价还价 • 和伴侣讨论假期安排 • 甚至和孩子讨论“今天谁洗碗” 你可能以为,谈判高手是那些口才极佳、气场强大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谈判高手,不是靠强势取胜,而是靠方法制胜。 《Getting to Yes》由哈佛谈判项目的三位专家 Roger Fisher、William Ury 和 Bruce Patton 合著,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谈判方式,让你在不损害关系的情况下,
7 min read
帮助你的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必看的十个有效原则
Paid-members only

帮助你的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必看的十个有效原则

“规则的目的并非打压创造力和独立性,而是让孩子学会与社会和家人良性互动。” 一. 面对现实:父母对孩子同样会产生负面情绪 1. “爱孩子”并不等于无条件欣赏他们的一切行为 • 许多父母自我设定为“无论如何都爱孩子”,但忽视了可能出现的“憎恨”“厌烦”“恼怒”等负面情绪。 • 当孩子屡屡“踩线”、挑战规则或引发尴尬场面,若父母压抑情绪,没有及时纠正,就会在日后某些场景下不自觉地进行“报复式”惩罚。 2. 你的“真情绪”必然会展现 • 一位孩子在购物中心大吵大闹,令父母尴尬得满头大汗;若父母当下碍于面子不严肃处理,内心却积蓄的负面感受,会在其他时刻流露出来。 • 这种“暗中泄愤”比明面上的教育更危险,因为孩子无法理解或预期父母的态度转变,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二. 别让孩子养成“不受欢迎”的习惯:孩子试探社会“层级” 1. 孩子常在不同场合试探规则 • 为什么同样一套规则在家里孩子能守,在外就乱来?因为孩子总在不同环境探测“是否同样适用”。 • 若父母无所作为,
8 min read
超越线性:解码Sam Altman的成功算法与增长哲学

超越线性:解码Sam Altman的成功算法与增长哲学

在硅谷的创业殿堂中,OpenAI CEO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以其对成功的独到见解闻名。他提出的成功法则,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系统性指南,更是一套突破线性思维的“非线性增长算法”。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些法则背后的逻辑,来揭示成功背后的深层规律。 一、复利效应:从线性到指数级 阿尔特曼将复利称为“魔法”,其本质在于非线性积累的威力。无论是企业增长还是个人能力,真正的质变往往源于指数曲线的突破。 * 案例1:亚马逊的“飞轮效应”正是复利思维的典范——低价吸引用户,用户增长提升供应商议价能力,进一步降低成本,形成正向循环。 * 案例2:程序员领域的“10倍工程师”现象,本质是技术能力的复利积累——早期对底层原理的深度理解,使其后期解决问题的效率呈指数级提升。 实践启示: 1. 选择“杠杆型赛道”:优先进入具备网络效应(如社交平台)或边际成本趋零(如软件)的领域。 2. 构建个人能力“增强回路”:将知识体系模块化,使新技能的学习始终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复利基础上。
5 min read
未来5000天的12个必然趋势:Kevin Kelly的未来预言

未来5000天的12个必然趋势:Kevin Kelly的未来预言

如果你回到30年前,告诉人们未来每个人都拥有一台随时联网的计算机,他们会认为你疯了。但今天,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核心。未来5000天,也就是接下来的20年,我们将看到比过去50年更为深远的变革。 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下一个5000天的12个必然趋势》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未来并非完全不可预测,某些趋势如同重力一般不可避免。 这12个趋势不仅预示了即将发生的技术革命,更对商业、社会、个人生活都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如果你能理解并顺应这些趋势,你就能比99%的人更早拥抱未来。 那么,让我们一起看看,未来5000天不可逆转的12个必然趋势是什么? 1. 形成(Becoming):万物皆在流动,不断升级 未来的一切都不会是静态的,而是持续变化的。你熟悉的一切,正在演变成新的形态: • 产品向服务转型:从软件订阅到汽车租赁,未来更注重“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 不断更新的技术:你的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汽车,甚至你的技能都需要不断升级,保持“流动”
8 min read
超越智力:为什么聪明并不等于成功?

超越智力:为什么聪明并不等于成功?

保罗·格雷厄姆在《超越智力》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 聪明只是拥有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但远远不够。 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提出新观点、产生独创性想法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关键成分。今天,我们就来剖析如何真正培养能够改变世界的思维方式? 1. 聪明 ≠ 成就,差距到底在哪里? 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我们能见到许多真正聪明的人,但其中很大一部分终其一生都未能做出真正的突破性成就。这是为什么? 聪明的局限性 • 智力 ≠ 发现能力:智力测试能衡量逻辑思维、模式识别和推理能力,但它并不能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发现新的东西。 • 聪明的人往往陷入“理论思维陷阱”:他们更容易去证明别人是错的,而不是去发现全新的可能性。 • 智力高但思维模式固化:聪明人很容易因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变得过于自信,导致他们拒绝打破既有的框架。 成功者的思维模式 相比之下,那些真正做出伟大发现的人通常具备: 1. 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接受权威结论,而是不断挑战已有认知。 2. 开放性:愿意探索全新的可能性,而不是仅仅关注已有理论。 3. 实践驱动:真正的创新者往往在实际行动中思考,而不是停留在理
6 min read
让孩子学会创业者思维——未来即是财富
Paid-members only

让孩子学会创业者思维——未来即是财富

一. 为什么要让孩子打破对风险与失败的恐惧 “创业思维”不仅仅在于开公司,更在于学习如何在未知环境里思考与行动。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培育,但往往忽视了一点: 如何让孩子敢于冒险且不惧失败? 目前的主流趋势是鼓励孩子学习编程或科学技术(STEM)。这当然是好事,但相对于对STEM的重视程度,真正以“创业、商业思维”为核心的青少年教育项目却少得多。事实上,编程需要特定知识和技能门槛,而创业更容易“入门”,且在培养软技能与综合素质上有极大优势。通过创业,孩子能学到如何面对未知、不确定甚至尚未存在的工作形态——因为他们真正掌握的,是适应未来的思考方式。 二. 为什么创业教育能更好地塑造“创造型”人才 想要让孩子更大胆地迎接未知,需要从思维层面进行训练。有研究称,未来75%的工作岗位也许尚未被发明,那么如何提前让孩子拥有“敏锐察觉”和“敢于行动”的能力?答案就是: 让他们先学会用商业眼光看世界。 孩子们接触过创业项目,即便规模很小,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会变得更加从容。原因在于: 1. 他们理解“失败”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13 min read
Kevin Kelly的 40 条人生建议:如何用智慧重塑你的生活与职业?

Kevin Kelly的 40 条人生建议:如何用智慧重塑你的生活与职业?

凯文·凯利的智慧为何如此重要? 如果你在科技、创业或个人成长领域探索过,凯文·凯利(Kevin Kelly)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他是《连线》(WIRED)杂志的创始编辑,被称为“硅谷预言家”。 在他 70 岁生日时,他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智慧,整理出了 40 条最宝贵的人生建议。这些建议不仅仅是哲学思考,更是高度可执行的策略,适用于工作、创造、生活和人际关系。 凯文·凯利的 40 条人生建议及实践方法 1. 工作:你投资的不是公司,而是你的人生 ✅ 关键思维:用创业者的心态对待你的职业 “如果你不愿投资一家公司的股票,就不要在这家公司工作。” 如何应用? * 评估你的职业路径:你的公司是否帮助你成长? * 如果不是,考虑转型或创业,把你的技能资产化。 * 在选择工作时,问自己:如果我是 CEO,我会雇佣像我这样的人吗?
16 min read
从伦敦东区到时尚帝国:Emma Greed深度专访
Paid-members only

从伦敦东区到时尚帝国:Emma Greed深度专访

在洛杉矶的阳光下,Emma Grede的办公室俯瞰着城市的天际线。这位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富有的白手起家女性”之一的创业者,身上仍带着伦敦东区的直率与烟火气。她的故事不是典型的硅谷神话,而是一个关于“底层韧性”的样本——从15岁辍学的打工少女,到缔造年营收超10亿美元的品牌矩阵,Emma用20年时间证明: 真正的商业颠覆,始于对“边缘需求”的深刻共情。 一、创业的“三分之一法则”:将恐惧转化为燃料 “追逐梦想时,你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感到快乐,三分之一的时间感觉还行,剩下的三分之一会非常糟糕。如果这个比例失衡,说明你根本没在挑战自己。” Emma的“三分之一法则”看似简单,却浓缩了她对创业本质的洞察。 在创立全美首个全尺码时尚品牌Good American前,Emma经历了无数次挫败:学生时期因经济压力兼职送报、在熟食店制作三明治、被时尚秀制作公司拒之门外。这些经历让她悟出一个悖论: “失败的价值不在于‘积累经验’,而在于教会你如何与恐惧共处。” 她曾因在洛杉矶开设分公司时决策失误,导致公司濒临破产。“那时我以为职业生涯完蛋了,但后来发现,这只是无数失败中的一次。”E
7 min read
安全边际:风险规避下的价值投资智慧 《Margin of Safety》读书笔记
Paid-members only

安全边际:风险规避下的价值投资智慧 《Margin of Safety》读书笔记

在投资领域,塞思·克拉曼凭借其深厚的价值投资理念与严谨的风险管理策略赢得了无数投资者的尊敬。他创立的Baupost Group,管理着约250亿美元资产,被誉为最杰出的价值投资者之一。克拉曼的代表作《安全边际:风险规避型价值投资策略》自1991年问世以来,尽管已绝版,却始终是金融界的经典之作。它不仅阐明了如何以大幅折扣购买资产以获得“安全边际”,更深入探讨了如何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理性、控制风险,并获得长期稳健收益。 今天我们将对《安全边际》的核心思想进行全面解读,重点关注书中对投资者心态、风险管理、估值方法及资产配置的深刻见解。希望你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智慧,构建出属于自己的长期投资体系。 一、塞思·克拉曼与价值投资理念 塞思·克拉曼出生于1957年,是美国著名的价值投资者,他的投资理念深受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沃伦·巴菲特的影响。克拉曼秉持着一种“深度价值”及“逆向思维”的投资策略,强调在投资过程中始终保持风险意识,尤其关注“安全边际”的构建。 安全边际指的是以远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购买资产,从而在市场波动时为投资者提供额外的保护层。 克拉曼创立的Baupo
10 min read
Naval Ravikant深度访谈:财富、幸福与内心宁静的哲学

Naval Ravikant深度访谈:财富、幸福与内心宁静的哲学

当金钱不再是答案 Nivi:Naval,你的推文曾提到:“等你真的发了财,你会发现那并不是你最初追求的东西。” 这句话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能否谈谈财富与内心平静的关系? Naval:财富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解决物质问题——比如让你摆脱被迫劳动、拥有更多选择权——但它无法直接购买内心的宁静。我见过太多富有却痛苦的人:他们腰缠万贯,但身体垮了,家庭散了,内心依然焦虑。 真正的幸福三要素是健康、平和的心态和充满爱的亲密关系。杰夫·贝索斯再有钱,也得亲自健身、经营婚姻;而内心的平静,只能通过自我修炼获得。金钱是工具,但工具无法替代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一部分:如何修炼一颗平静的心 Nivi:你提到“自我产品化”的概念,这似乎与内心平静息息相关。具体该怎么做? Naval:自我产品化(Productize Yourself) 的本质是找到你的独特性,并通过杠杆放大它。比如,我的播客就是“Naval”这个人的产品化——分享我的思考,影响更多人。 要做到这一点,
5 min read
要不要创业:马克·安德森谈理性创业之路

要不要创业:马克·安德森谈理性创业之路

硅谷传奇人物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在《为什么不去创业》一文中,以网景、Opsware和Ning的亲身经历,撕开了创业的浪漫面纱,揭示了其残酷内核。这篇文章并非劝退指南,而是一份“祛魅宣言”——通过剖析创业的七大挑战,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创业的本质。本文将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与风险管理视角,解码创业困境的深层逻辑,并构建理性决策框架。 一、情绪波动 安德森将创业者的情绪波动比作“过山车”,其背后是决策疲劳与认知超载的叠加效应。 * 神经经济学视角:大脑前额叶皮层在高压力下会激活“威胁反应系统”,导致创业者对负面信息过度敏感。特斯拉在2008年濒临破产时,马斯克通过“隧道视野”(Tunnel Vision)屏蔽外界噪音,集中资源完成Roadster交付,正是这种机制的极端体现。 * 案例对比:WeWork的亚当·诺伊曼在资金链危机中情绪失控、决策混乱,与SpaceX在猎鹰火箭连续爆炸后仍保持技术迭代定力形成鲜明反差,印证情绪管理能力决定企业生死。 应对策略: 1. 建立“压力隔离层”:如亚马逊贝索斯推行“6页纸会议”制度,
8 min read
聊聊品牌化和品牌战略-以Jaguar广告为例
个人品牌

聊聊品牌化和品牌战略-以Jaguar广告为例

Jaguar的品牌灾难 Jaguar 近日发布了一则全新的广告,试图通过激进的品牌重塑吸引新的受众。然而,这支广告不仅没有赢得市场的青睐,反而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彻底的品牌灾难。 这支广告的核心内容是:八位穿着奇特、风格模糊的模特从一个未来感十足的立方体中走出,伴随着震撼的背景音乐,屏幕上依次出现五组单词:创造狂喜(Create Exuberant)、活出鲜活(Live Vivid)、删除普通(Delete Ordinary)、打破常规(Break Moulds)、复制无物(Copy Nothing)。 但这支广告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不仅未能有效传达品牌价值,还几乎抹杀了 Jaguar 过去几十年来建立起的品牌资产。 为什么这支广告是一次品牌灾难? 1. 破坏了品牌的“习惯效应” 品牌最大的资产之一,是客户的“习惯购买行为”。当消费者对品牌产生长期的熟悉感和信任感,他们会下意识地继续选择该品牌,而无需每次都重新评估。然而,Jaguar 的这次品牌重塑,却彻底破坏了这种习惯。 * Jaguar 抛弃了其使用 42
6 min read
《The Art of Focus》读书笔记(3)—打造你的理想未来
Paid-members only

《The Art of Focus》读书笔记(3)—打造你的理想未来

未来不是命运,而是设计的产物 你是否曾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该走向何方? 大多数人以为未来是“未知”的,他们依靠社会给予的路径前行,最终走上了一条自己并不真正想要的道路。 Dan Koe 在这一章提出:未来并不是命运,而是由你每天的选择塑造的。 你的未来取决于三件事: * 你如何定义你的愿景?(Vision) * 你如何构建你的成长系统?(System) * 你如何每天执行你的计划?(Action) 如果你想让你的未来更具掌控感,这一章会提供一个系统化的行动指南。 1. 定义你的愿景:让未来成为可以衡量的目标 为什么你需要一个清晰的愿景? * 没有目标的人,只会被他人的目标所利用。 * 愿景并不是“有钱”“自由”这样模糊的概念,而是具体、可衡量的结果。 如何制定你的愿景? 1. 定义你的终极目标(Macro Goal) * 想象 10 年后的自己,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子? * 具体化你的目标:事业、生活方式、财务状况、人际关系。 2.
6 min read
《The Art of Focus》读书笔记(2)—如何重塑真正的自己
Paid-members only

《The Art of Focus》读书笔记(2)—如何重塑真正的自己

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决定的吗? 你是谁?你会如何回答? 大多数人的答案是“我是某某公司的员工”“我是某人的丈夫”“我是某某行业的专家”。然而,这些身份都是社会赋予的标签,并不代表你真正的自我。 Dan Koe 在这一章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 “身份是可以流动的,你不应该被过去定义,而应该以未来塑造自己。” 你并不是你的过去,你是你的未来可能性 身份的本质:它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你的本质 * 我们习惯于用身份标签定义自己,因为这让我们感到安全。 * 但身份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不是你真正的本质。 * 你可以选择你的身份,而不是被动接受社会给予的角色。 为什么大多数人活在过去? * 他们的身份被童年、家庭、环境所塑造,从未真正思考自己是谁。 * 他们害怕改变,因为重新定义自己意味着要面对不确定性。 ✅ 解决方案:用未来定义自己,而不是过去 * 你不是你的过去,而是你每天选择成为的人。 * 设想一个理想的自己,然后从今天开始行动,让现实靠近你的愿景。 2. 重新定义你的身份,建立成长型人格 身份不是静态的,它应该是进化的 * 过去的你可能是一
5 min read
《The Art of Focus》读书笔记(1)—探索人生的底层原则
Paid-members only

《The Art of Focus》读书笔记(1)—探索人生的底层原则

现代人的危机——你的人生到底是谁在掌控? 每天醒来,刷手机、上班、下班、睡觉,循环往复,日复一日。你是否也陷入了这种机械式的生存模式? Dan Koe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如果你不去主动思考生活的意义,那么社会就会帮你决定,而你只会成为别人的棋子。 这一章,他带领我们思考三个关键问题: * 世界如何运作?(The Universe) * 你如何重新定义自己?(The Self) * 如何重塑你的认知框架?(The Lens) 这些概念将为你提供一个底层操作系统,帮助你建立更清晰的生活目标,并找到你真正想要的方向。 三大支柱:如何构建你的核心人生观? 第一支柱:世界的运作法则(The Universe) * 现代社会让我们相信“线性路径”——上学、工作、退休,人生早已被规划好。 * 但现实是,宇宙本质上是混乱的,成功的人懂得在混乱中创造秩序。 * 你需要学会“系统性思考”,理解混沌如何演化出秩序。 第二支柱:自我的本质(
5 min read
Dan Koe: 用真正的生产力打造高效人生

Dan Koe: 用真正的生产力打造高效人生

真正的生产力,不是拼时间,而是拼创造力 每天工作 12 小时不等于高效,真正的高手用 4 小时创造更大的价值。如何用更少的时间赚更多的钱,并且享受生活?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高效工作、创造力、个人品牌与一人商业模式的终极秘诀,助你跳出“时间换钱”的陷阱,打造你的自由人生。 1. 努力工作不再是成功的捷径 现代社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人们把“过劳”当成了成功的象征。 你一定听过这些话: • “每天工作 12 小时的人,才配谈成功。” • “时间就是金钱,多做一点就能多赚一点。” 但现实呢? 每天工作 12 小时的人,大部分仍然赚不到钱。 而真正的高手,每天只工作 4 小时,却能赚得更多。 为什么? 因为普通人靠时间赚钱,高手靠价值赚钱。 如果你想跳出“时间换钱”的死循环,你必须改变你的工作方式: ✅ 不再把自己当作“劳动力”
5 min read
互联网已死,我们却仍在其中迷失

互联网已死,我们却仍在其中迷失

—— 未来属于创造者,而非沉溺者 1. 互联网已死,但它真的“死”了吗? 近年来,有关“互联网已死”(The Dead Internet Theory)的讨论愈演愈烈。这一理论认为,从 2016-2017 年开始,互联网逐渐被AI 生成的内容、虚假社交账号和自动化脚本所主导,而不再是一个由真实用户驱动的生态系统。 但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早已发生,而问题的核心并非在于AI内容泛滥,而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这个新世界。 • 人们的平均屏幕时间已超过7小时,然而获取到的有价值信息却越来越少。 • 社交媒体充斥着算法推荐的内容,用户越来越容易沉迷于无意义的信息流中。 • AI技术的发展,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轻松批量生成“看似合理”的文章、视频、甚至新闻,但这些内容是否真的对我们有价值?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这个充满自动化内容的互联网时代生存下来? 2. 互联网的“垃圾食品”现象:信息快餐的陷阱 互联网已经变成了一家内容快餐店,充满了让人上瘾但缺乏营养的“信息垃圾食品”。 信息垃圾食品
5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