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沟通,让你的2025脱颖而出——Jefferson Fisher大师课程
第一章:为何“说法”决定你的形象
2025即将到来,生活与工作节奏往往越来越紧凑,然而大多数人在交流时却少有意识地思考:“我的言语方式,究竟如何影响他人对我的印象?我的言语又体现了怎样的自我?”
回想一下,我们平常对某人的印象,比如“好好先生”或“暴脾气”,其实多半源自他们说话的方式与内容。而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绝大部分人认识我们,是通过我们“说”出来的文字与语气去判断。
我们的沟通风格——无论温暖、迟疑、还是坚定——将直接决定外界对我们的态度和信任度。
在这个免费大师班中,提出一个简单却极为有效的思考框架,帮助你明晰并实践三个核心问题:
1. 我想用怎样的“说”去展现自己?(I want to speak with …)
2. 我想保护些什么不被外界打扰或侵蚀?(I want to protect my …)
3. 我想分享哪些热情或价值给他人?(I want to share my …)
搞清楚这三者的具体含义、并植入你的日常沟通策略之中,就能在2025年更快跨越误解、赢得他人尊重,也更懂得把握边界,让你与他人之间的“对话”成为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武器。
第二章:“我想用什么方式开口说话?”
许多人在互动中,会无意识地使用类似“呃,我只是想……”、“我不知道这是否合理,但……”、“我不好意思打扰你……”等缩减自信的语句,让言谈显得犹疑或乏力。可一旦你希望在社交或工作中真正展现自我,就需先回答这个问题:
“I want to speak with ____.”
我想带着怎样的气质说话?
可能的答案五花八门:自信(Confidence)、体贴(Compassion)、清晰(Clarity)、真诚(Honesty)等等。无论是哪种,只要你认定它反映了真正“想成为的自我”,便可视为你的2025沟通目标。
2.1 选择你想呈现的语言特质
• 列举3-5个你想拥有的特质,例如自信、温暖、坦率、条理。
• 审视日常用语。问问自己:我现在用的字句,是否支持或破坏这些特质?
2.2 清除“无意之词”,凸显核心风格
若你想说得更果敢,可以先试着减少一些气场很低的口头禅:
• “这个”“那个”...
• “不好意思我…”
记住,你所说的每个细节,都是塑造个人风格的微小拼图。当你追求“自信”或“友善”时,就需要刻意把语言往这些面向矫正。而那些与目标冲突的语句,必须以柔和却直接的方式被淘汰。
第三章:“我想保护什么宝贵的东西?”
很多人忙到顾不了自己,也有些人在对话中退让到几乎失去自我。倘若你不先想清楚自己要保护的是什么,在交谈过程中很容易被淹没于他人需求或期望里,甚至导致心理耗竭。
“I want to protect my ____.”
我想保护我的__什么__?是内心平和、私人时间、价值底线,还是家庭或事业方向?
这个空格往往指向你的某种界线(boundary)。只有明确界线,你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声音”中被消耗殆尽。
3.1 三个实用的“保护型”语言工具
1. 将“你不能”转换成“我不”
• 面对对方不当言行,别说“你不能那样说话”,而是用“我不接受这种语调”或“我不回应这种吼叫”来表达。
• 这让对方更清晰明白,你是在陈述个人原则,而非把对方定罪或责备。
2. “允许-接受-适用”三种界线表达
• 允许(Allow):我允许对方在某些范围内自由表达,超出则拒绝。
• 接受(Accept):如“我不接受那种冒犯式玩笑。”
• 适用(Work for me / doesn’t work for me):比如“那种交流方式不适合我。”
• 这些短语既能坚守底线,也比直接回怼“你别烦我”更显从容。
3. “I’m willing to…”
• 表达“只要你遵守我的边界,我愿意继续沟通、继续投入”。
• 例如:“我愿意继续谈下去,但需你降低音量”或“我愿意帮你,但请先给我充分信息。”
3.2 让边界语言自然融入谈话
当你每次想表达自己心理底线或拒绝时,先想想自己要“保护的目标”——若是内心平静,那在说话时就别再用挑衅式语言;若是时间精力,那就别总说“任何时候找我都行”。学会把“我不能做到每天 24 小时在线,但我愿意在工作时间回复你”这种话讲得坚定明了。
第四章:“我想与世界分享什么?”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因为在当今互联时代,每个人都拥有潜在的“创作力”,无论你是否上镜或是否发社交动态,都有值得分享的东西。如果你内心燃烧着某种热情或才华,却始终畏缩不前,在沟通上你很难展示出自信与满足感。
“I want to share my ____.”
我想分享我的__什么__?是智慧、好奇心、独特洞见、艺术创作,还是生活态度?
4.1 避免让“对方防御心”毁掉你的分享
很多时候,我们想表达观点却因对方或自己过度防御导致沟通破裂。试试以下技巧:
1. 避免用“为什么?”
• “为什么你这样做?”容易让对方觉得受质疑,不如改成“你是怎么想的?”或“是什么让你决定这么做?”
• 用“What/How”问题代替“Why”问题,更能激发对方分享思考过程,而非陷入尴尬辩解。
2. 问题与对象相分离
• 若要给负面反馈,聚焦“问题”而非“人”。
• “提案需要补充数据”比“你这提案不完整”更易被接受。
• 让对方感觉是与你“并肩对抗问题”,而不是“和你对立”。
3. 改“我想理解”为“我想学习”
• 当你说“我想理解”,潜台词似乎在说“你目前表达方式不充分”,让对方尴尬。
• 换成“我想学习”,你承认自己是主动吸收方,更谦和,也降低对方戒备。
4.2 每个分享,都是增进自我印象的机会
你想分享的“那件事”,很可能是你生活的闪光点或人生使命的投射。只有持续把它带给他人,才能在社群或周围人眼中确立更鲜明的个人品牌。
结语
无论是工作上与领导或团队的往来,还是生活中与家人、友人的互动,这三道简单的提问——
1. 我想以什么特质来说话?
2. 我想守护内心的什么?
3. 我想将什么热情或价值带给他人?
都能让你在交谈时自带指引,防止无意识、无边界、无分享地“被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