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策略思维”成为自我提升的核心驱动力——《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读书笔记
一. 我们需要好策略
当我们谈到自我提升时,往往聚焦于个人行为改变、时间管理或思维方式的调适。常常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是否真正具备了能让行动有效落地的“策略思维”?
《Good Strategy/Bad Strategy》(《好策略/坏策略》)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鲁梅尔特(Richard Rumelt)指出,当我们面对来自环境、资源或内在因素的挑战时,一套好的策略不仅能助我们穿越迷雾,更能把有限的精力与资源用在最关键之处,避免盲目努力。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本经典的策略书,探讨好策略与坏策略的本质分别,以及它们对个人成长与自我提升意味着什么。希望能帮助你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不只依赖单一的热情与意志力,更能借助恰当的策略思考来走得更稳、更远。
二. “策略”的真实内涵
1. 为什么“好策略”常常出人意料?
在《好策略/坏策略》中,作者举了两个著名例子:一个是乔布斯在苹果公司濒临破产时,通过大刀阔斧的产品线精简与运营模式重塑让公司走出泥潭;另一个则是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运用事先隐秘策划的“左勾拳”战略,在短短100小时内迅速击溃伊拉克军队。这两个案例表面看来,一个来自商业,一个来自军事,但都体现了同一个特征: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好策略”选择了一条聚焦核心问题并整合资源行动的路径。这条路径常让旁观者惊讶不已,因为它不再是“到处撒网、面面俱到”的指令,而是少数关键杠杆的精准发力。
在我们个人的自我提升中,也时常面临多个目标和议题的缠绕:既想提升专业技能,又想维持社交网络、同时还想兼顾身心健康和家庭等。在此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明晰真正的“挑战”是什么,或者没有一条聚焦性的策略,往往陷入处处努力却难有明显进步的困境。反之,如果我们能像乔布斯救活苹果那样,先识别出对自己最紧要的短板或机会,再有策略地集中资源(时间、精力、外部支持等),就更可能获得实质的突破。
2. 目标≠策略:没能“克服障碍”的方案都是空想
鲁梅尔特在书中着重批评了一种常见现象:把“目标”与“策略”混为一谈。许多人会在年初制订一连串目标,比如“要在一年内拿到某个技能证书”“要在事业上升职加薪”“要读50本书”,却没有思考如何解决阻碍这些目标达成的核心难题。这样的清单看起来充满正能量,但本质上并不具备策略意义。
为什么?因为缺少了对“挑战”的深入理解。真正的策略,必须正面回答一个问题:“我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或障碍是什么?我该如何集中力量去化解或突破它?”
如果你只是在目标层面游走,而不去进行问题诊断与资源匹配,那么就像喊口号一样,仅仅把自己“想要达成的结果”贴在墙上,而忽略了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最终,这些目标也可能变得遥不可及。
3. “从口号到策略”的转变:别用华丽辞藻掩盖真问题
当领导者或个人处于压力下,常常会倾向于发布振奋人心的口号来鼓舞士气,例如“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我们要成为行业第一”“我们的愿景是让所有人过上幸福生活”……这样的口号在某些场合确实具有煽动性。但在鲁梅尔特看来,如果在口号背后看不到对问题的深刻剖析、对行动方向的具体设计,以及对资源与能力的明确安排,那么这样的口号就只能算作“坏策略”中的“浮华”(Fluff)。它既无法给出具体的行动指引,也无助于真正的执行落地。
三. “坏策略”频出的原因
1. 不愿面对问题:避难趋易
在《好策略/坏策略》中,鲁梅尔特指出“坏策略”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回避核心问题。这种现象在公司层面非常常见:面对销量不佳、市场萎缩或产品滞销等核心难题,一些企业领导者并不愿深挖问题根源,只想用华丽的宣传或临时的市场活动来掩饰。这通常是因为真正面对问题意味着痛苦,可能会引发组织内部冲突,也可能打破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所以,很多时候就干脆视而不见。
对个人而言,想减肥却逃避对饮食结构和运动机制的深度审视;想学习一门新技能却逃避挤占社交和娱乐时间的难题;想要转行却不愿承认自己在新领域需要从零开始累积。这种对问题的回避最终导致了“坏策略”——我们给自己制定了一堆美好的目标,却没有深入到关键矛盾上。结果,“想”得再多,却难以真正执行。
2. 将“愿景”或“目标”当作策略
“愿景”和“目标”都是好东西,但它们并不能替代策略。
鲁梅尔特在书中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很多组织在宣传时把“成为某领域的领航者”或“实现年增长翻番”当成“大战略”,可那只是定了一条宏大目标而已,完全没有提及如何化解瓶颈、如何分配资源,以及哪些行动能提供最大的杠杆效应。
许多个人在追求自我提升时,也把“梦想”当成了“策略”。在各种场合听到有人说:“我的梦想是财务自由,我的策略就是坚持下去”,或“我的目标是一年内减重20斤,所以我每天都要拼命运动”。这些听起来是决心满满,但并没有切实回答:“你目前在减肥或理财或学习上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有哪些可被使用的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聚焦在核心问题上?”如果缺乏这些思考,“梦想”和“坚持”很容易陷入盲动,也就是作者所称的“坏策略”——一个只见目标,不见路径的空壳。
3. 宏大叙事与迷思:个人“口号式”努力的危险
“坏策略”的另一个普遍成因是把“愿景”做得过度宏大,以至于缺乏落地可行性。在组织层面,这会出现“我们要做行业所有细分市场的第一品牌”这类无所不包的愿景;在个人层面,则体现为“我既要成为世界级的音乐家,也要是顶级的管理专家,同时还要有一堆业余爱好成就”等过度膨胀的计划。
问题不在于梦想太大,而是因为资源与能力不足时,你毫无优先级地去推进所有目标,结果只能是分散投入、形成大量内耗,并最终导致大多目标都无法实现。鲁梅尔特强调,策略应当在“主动放弃”与“聚焦资源”上做选择,这才是宏大目标落地的必经之路。
四. “策略内核”:好策略的三大关键要素
1. “诊断—指导方针—一致行动”:策略的核心架构
在《好策略/坏策略》中,鲁梅尔特把好的策略总结为一个三段式“内核”(Kernel):
• 诊断(Diagnosis):首先要明确识别当前问题或机遇的本质。它要求我们回答:“真正阻碍我前进的障碍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机遇点在哪里?”
• 指导方针(Guiding Policy):在诊断出核心挑战后,要明确“我将用什么总体思路或方法去应对这个挑战”,这就像是策略的方向盘,为行动指明大致的路线。
• 一致行动(Coherent Actions):真正落地需要一套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行动方案。每个行动都要与指导方针相吻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举措拼凑。
以减肥为例,如果你的诊断是“最大的障碍在于自己应酬频繁、高油高糖摄入无法控制”,那么你的指导方针可能是“建立低卡替代方案,并减少外出聚餐的频次”,随后在“一致行动”环节,你可能会制定多项互相配合的措施:跟固定饭局的朋友沟通、在冰箱里准备健康低卡食材、给自己一周一次的放纵日、每月记录体重趋势并及时调整……只有当这三步紧密衔接,你的减肥策略才真正成立。
2. 如何将“诊断”做得深刻?
鲁梅尔特强调,“诊断”并不是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要抓住最关键的那部分矛盾。在个人成长中,我们可能面对多种阻力:时间不足、人脉欠缺、方法不当、意志力薄弱、环境干扰、经济压力等。真正有效的诊断往往能挑出1~2个最关键的痛点,而不是平均地描述一堆问题。
举例来说,你发现自己在阅读学习上效率低下,既可能是因为工作繁忙导致没空静心,也可能是因为方法不当、读了就忘,也可能是心态浮躁被手机干扰。要想对症下药,你得从中辨识哪一个最致命。如果你经过反复自测和观察,发现“环境干扰与手机诱惑”才是首要杀手,那么你的指导方针就要围绕“屏蔽干扰”的思路来展开,而不是在一开始就把时间管理或笔记方法当作核心着力点。
3.从做减法到资源聚焦
一个好的策略在“指导方针”环节就会有明确的取舍,通过一定的减法来确保资源(时间、金钱、精力、社交关系)的集中使用。随后,“一致行动”环节则是把这些取舍与集中做具体化部署。例如,你要在每天晚上6点到8点间把手机放进抽屉并做深度阅读练习;你要跟家人或同事沟通,以便最大程度减少这个时段的外界打扰;你要为此设立一份每周阅读笔记并在周末进行小复盘……
可以看到,在一套好策略下,这些看似独立的行动彼此之间是相互支持的,而非互相矛盾或毫无关联。正因这些行动环环相扣,才更有机会取得突破性成果。
五. 好策略助你应对多重挑战
1. 内在冲突:欲望、拖延与认知不协调
对个体而言,最大的阻力常常来自自身:一方面我们想进步,另一方面却有惰性、拖延或享乐主义等冲动阻挠。好策略能帮我们先看到“问题”,比如:“我拖延的原因是什么?是完美主义导致迟迟不动手,还是因为开始阶段的陌生感让我恐惧?”在精准诊断后,我们才能制定更有效的行动方案:逐步降低任务难度、设定阶段性奖励、与同伴结成互助等,每一个措施都围绕“解决拖延”这一挑战。
2. 外部环境:社交、资源分配与利益牵制
“坏策略”常常源于各方势力的利益冲突。每个人都想保住自己的地盘和资源,没有人愿意退让或牺牲,最终就演变成“大家摊派一点任务与目标”,却无集中的关键突破口。对应到我们个人的外部环境,也会碰到类似情境:亲友或同事的需求冲击、有限的经济资源、生活琐事等等。如同书中说的,好策略需要勇气说“不”,要善于舍弃次要方面,才能在核心目标上形成强大的聚合力。
这在个人生活中体现在:你如何协调家人或同事对你的各种期望?如何在并不充裕的经济条件下找到最有效的成长投入?你必须先了解“最大化自我提升的瓶颈何在”,然后尽力腾挪或沟通,让你的资源都围绕着那个突破口服务。
3. 善用对抗:化“竞争性挑战”为推动力
鲁梅尔特在书中也谈到竞争与对抗——在商业与军事中,策略常常意味着“我们如何针对对手做出最有效的应对”。对于个人成长来说,虽然谈不上在“打仗”,但如果能把外部竞争或挑战视为激发更优策略的契机,也能迸发出巨大动力。例如,你与一位同事同时竞争一个晋升机会,如果你能把这当做“诊断”自己弱点并做针对性提升的事件,你反而能更有效率地整合资源,形成个人成长的“组合行动”。
六. 常见误区
1. 以为“喊口号”就能取代真实行动
“不怕没策略,就怕假策略”——这是在自我提升中非常值得警惕的一点。很多人看了不少成功学书籍,以为只要“相信就会发生”“只要狂热投入就能成功”。可事实上,没有对问题的深度分析与行动的缜密设计,你的狂热很可能很快就被现实消耗殆尽。鲁梅尔特提到,“浮华”(Fluff)是一种迷惑人的假象:它让人以为只要场面足够鼓舞人心,就等于在制定宏大而有效的策略。可越多浮华,往往意味着越缺乏务实的核心。
2. 把“策略”当做“一次性文档”而非持续迭代
一些人年初就写好“今年计划”,结果一整年毫无跟踪,年底翻出来发现没完成就算了。真正的策略是一个动态迭代过程:我们在执行中不断收集反馈、修正对挑战的判断、更新行动方案。唯有如此,策略才具备“活力”,而不是一纸空文。
3.不加思考的经验复制
在书中,鲁梅尔特揭示了一种常见现象:不少组织直接套用某些成功企业的“战略模板”,希望复制对方的成功,却忽视了自身资源禀赋和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对个人而言,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些人盲目模仿“成功人士的一天”时间表,或试图嫁接名人的读书清单,但忽视了自己在阶段、目标、内外环境上的差异。这样的“照搬”往往无法奏效,因为它违背了策略的核心逻辑——针对自己的独特挑战给出针对性应对,而非机械复制别人的做法。
结语:让“策略思维”成为自我提升的核心驱动力
回顾《好策略/坏策略》一书可知,真正的好策略是基于对问题的深刻诊断、对方向的明晰指引,以及对行动的深度整合。这种策略思维对于自我提升而言意义重大。我们一直强调持续努力与坚持不懈,但假如没有策略思维的指引,我们的努力很可能流于盲动、分散与低效。
当你能为自己的行动赋予“策略内核”——先诊断问题,再设定指导方针,然后策划一系列相互支持的行动,你便完成了从盲目到清醒、从分散到聚焦的深层转变。
最后,任何战略规划都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迭代、修正与升级。不要把策略当做一次性的文本,而应把它视为一个持续对话的过程。我们会在行动中遇到新的挑战,也会发现新的机会,这些都要求我们学会像“战略家”那样思考与行动。唯有如此,“好策略”才能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为我们指引方向、凝聚力量,并最终赋予我们对未来更大的掌控力。
下载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