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Hacking Growth”模式驱动全生命周期增长:深度解读《Hacking Growth》

如何以“Hacking Growth”模式驱动全生命周期增长:深度解读《Hacking Growth》
Photo by Andrew Neel / Unsplash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营销与增长模式。

过去数十年里,企业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大规模广告投入、线下促销、PR活动等。但进入互联网与移动时代后,流量红利逐渐消退,广告成本节节攀升,用户注意力越发碎片化,传统“大投放”模式产生的投入产出比(ROI)迅速下滑。与此同时,数据分析和用户行为追踪手段的成熟,使我们可以更精准地了解用户从何处来到网站或APP、他们在使用过程中的流失点在哪里、以及他们对哪些功能最感兴趣。这让“基于数据进行精细化运营”成为可能。

Sean Ellis 与 Morgan Brown 在《Hacking Growth》一书中提出了“增长黑客(Growth Hacking)”的方法论:以数据驱动、快速试验、跨职能团队合作的方式,系统化提升企业在“获客-激活-留存-变现-推荐”各个环节的表现,实现可持续且高效率的增长。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下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即增长黑客模式:Acquisition(获客)、Activation(激活)、Retention(留存)、Monetization(变现)及 Referral(推荐)五大阶段,为你提供一份全生命周期的增长新思路。

Acquisition(获客):从海量渠道中寻求高价值入口

在增长路径的起点,企业最先面临的问题往往是:从哪里获取用户?

在当代市场,社交媒体广告、搜索引擎、KOL合作、线下活动等渠道众多,但盲目撒网不仅成本飙升,ROI也难以保证。增长黑客强调,对每个渠道都要进行小范围试投与跟踪,并根据后续留存或收益来综合评估,而非仅仅看点击或注册数。这种“以数据验证渠道价值”的方式能够帮助你精准聚焦优质获客来源。

(一)聚焦“高转化、高留存”的渠道

增长黑客将“获客成本”(CAC)和“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当作重要指标来衡量渠道优劣。传统企业习惯以“点击数”或“曝光量”作为成功标准,但点击大多无法直接带来收益。更科学的做法是在短期内测试某渠道(如投放抖音广告),量化该渠道带来用户的平均CAC,并且观测这些用户在后续的激活、留存方面表现如何(是否能达到与其他渠道一致的留存率,是否贡献稳定的付费收入)。如果一个渠道在后续数据表现明显优于其他渠道,就可加大投入,否则应果断缩减。

例如:

Hotmail:在邮件底部自动附上“Get your free Hotmail”的链接,这一做法几乎没有直接的广告投入,却让每位用户的邮件往来都成为潜在宣传口。随着用户数量攀升,这种病毒式传播愈发显著。

PayPal:借助 eBay 卖家对安全便捷支付的需求,与拍卖页面深度集成,让PayPal成为 eBay 用户的默认选择,省却了其他营销成本,且带来的用户质量也相对较高。

这些案例强调“获客”并非单靠花钱投广告,还可以通过技术或产品手段,将渠道“植入”到用户常用平台之中或融入用户已有习惯当中,从而最大化转化效率。

在实践中,某些渠道可能开始时非常有效,但随着竞争者的跟进或平台政策变化而失效。这时就需要团队具备“弹性投放”与“动态切换”的能力。不断地尝试新兴社交媒体,或寻找垂直社群、专业论坛进行合作,并要在投入之前做好小规模试点与ROI跟踪,一旦发现投入产出不佳,迅速调整。此外,对于任何平台,都要挖掘其潜在API或集成方式——如Airbnb把房源同步到Craigslist——以达到低成本、规模化获客的效果。

(二)产品自带获客机制:内置分享与口碑

许多成功产品获客不一定靠外部渠道投入,而是通过“产品自带增长”。这通常表现为在产品的设计中就考虑到用户如何与他人分享、邀请或展现——从而让“一个用户带来更多用户”。这需要团队与工程师深度合作,比如在产品流程中嵌入邀请好友、分享功能按钮,并提供足够回报或激励。

Dropbox“双方奖励”:邀请人和被邀请人都可获得额外存储空间,大大刺激用户主动拉新,堪称增长黑客经典案例。

Uber“好友互惠券”:让老用户和新用户各自获得乘车优惠,既让老用户愿意推荐,又让新用户愿意尝试。

这些内置扩散机制往往能够带来高质量用户,因为新用户是从可信赖的朋友处得知产品,比单纯广告更有信任基础。

在Acquisition阶段,增长团队必须持续对各渠道/方案做A/B测试,监测后续留存和ROI,并灵活调整预算与策略。只有当我们追踪从“点击-注册-激活-留存-付费”的完整转化链,才能真正衡量不同获客来源的价值。若公司仅仅看点击或表面注册数,会浪费资源在“高点击、低留存”的渠道上,最终错失长期增长的机会。

三、Activation(激活):让用户第一次使用就被打动

即便企业成功吸引到用户注册或下载,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成为活跃用户。很多APP或网站的真是痛点在于:大量新用户“进来就走”,未能完成核心功能或理解到产品价值。激活环节的目标是让用户在第一次或最初几次使用中就感受到“WOW时刻”,主动产生持续使用的动力。

(一)打造“WOW时刻”:短时间内体现核心价值

如何最快让用户达成关键操作?

Spotify在用户首次登录时就能迅速扫描用户偏好并推荐歌单,让用户立刻陷入“这也太棒了吧”的愉悦感。类似地,电商平台可以在用户第一次使用时推送专属优惠券并让下单流程极简化。当用户成功完成关键任务——如播放一首喜爱的歌曲或下单购买——就会对产品形成正面初印象。这背后需要对关键路径进行精心设计和测试,找到最能体现产品差异化和价值感的节点。

同时要减少干扰和学习成本。许多产品在初次使用时给用户的感觉是繁琐:要填写各种表单、授权多个权限、观看复杂新手教程……这会大幅降低激活率。增长黑客提出要对这些步骤进行逐一优化:

精简注册表单:只保留最关键的信息,避免过度要求;

可选步骤后置:如绑定信用卡、填写详细资料都可延后,在用户试用满意后再引导;

第三方账号登录:让用户用微信、Facebook或Google账号一键登录,减少他们的操作负担。

通过A/B测试验证哪些简化或顺序调整最能提高用户初次成功率,从而显著提升激活指标。

(二)个性化欢迎体验与引导

当我们熟悉用户的一些基本信息时,可对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引导。比如在线教育平台,在用户注册后询问他们的学习目标(考研、英语口语提升、职业技能等),然后推荐对应课程,而不是把所有课程大杂烩地呈现给所有人。这种个性化欢迎策略能让用户更快体验到适合自身需求的内容,增强他们的价值感。

在某些场景下,还可添加适度的引导对话、动画,让用户感到产品对新手很友好,如“你好,我是你的专属小助理,接下来我会带你快速浏览一下核心功能…”之类。需注意的是,要避免啰嗦和强制性,任何对话和提示都要可被跳过,并符合用户使用习惯。

(三)及时成果与积极回馈

很多时候,用户对产品的好感度取决于能否快速看到正向反馈。比如一款健身APP,如果用户在首次打开就能输入身高、体重、目标后立刻生成一个专属训练日程表,并提示“你只需坚持每天跑步15分钟,一周后可能看到体重减轻1公斤”,他们会更愿意尝试并持续。若首次体验只看到冷冰冰的菜单或需要手动设置很多数据,乐趣会大大降低。

增长团队可以通过对激活流程的不同设计版本进行试验:A版本给用户一段简短的视频介绍+B版本让用户立即选择兴趣标签、C版本还加入了实时聊天机器人等。对比各版本的“激活完成率”“翌日留存率”等指标,挑选最优组合。这种对用户初期体验的小心打磨,往往对后续留存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