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更耐心更Nice的爸爸妈妈
“记住你与孩子相处的初心:爱他们,不论如何,也不管遇到什么状况。”
一. 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焦虑、脾气爆发,往往源于对孩子发育水平的误解,或者对他们的行为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1. 明确孩子的年龄特点:例如,一个两岁的孩子可能无法像五岁的孩子那样配合整理玩具;一个十五岁的青少年会更注重个人空间与隐私。
2. 学习基本的儿童发展规律:你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线上线下课程,或者咨询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了解孩子的大脑和心理成熟度,会帮助你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3. 接纳“孩子只是孩子”:这不意味着纵容他们的不当行为,而是明白一些冲动、固执、无厘头的表现恰恰属于他们的成长任务。若能先理解再加以正确引导,你的耐心值自然上涨。
二. 照顾好自己:给自己戴上“氧气面罩”
回想一次你感觉精疲力竭、情绪不稳的时刻,如果那时孩子在身边喊着“妈妈/爸爸,我要……”你是否更容易暴躁?
1. 先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像飞机上的安全演示一样,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才能有余力帮助孩子。
2. 设定自我关怀时间:即便只是每天10分钟的放松、冥想,或者周末抽半天让自己散心、阅读,都能重获精神能量。
3. 列出照顾对象时别忘了“自己”:很多父母常把工作、孩子、家务写满备忘录,却唯独漏了“自己”。你需要主动关注个人身心健康,让“照顾好自己”成为要务之一。
当你能保持身心平衡,对孩子的种种情绪和突发状况就更能沉住气、找到更耐心的应对方式。
三. 试着想象“20年后的孩子”
在面对调皮的孩子或叛逆的青少年时,我们往往只看到“当下”的困扰,却忘记他们有一天会成为成人。
1. 建立长远视角:20年后,那个喜欢把客厅弄得乱糟糟的娃,也许会成为有条不紊处理工作和生活的人;那个爱嚷嚷的青春期少年,将来或许会娴熟地与人沟通,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
2. 摆脱“眼下的烦恼”:当你感到被他们的吵闹或拖沓逼到极点时,不妨静下心,想想再过五年、十年、二十年,这些事是否还值得你如此发火?大多时候答案是否定的。
3. 给予成长空间:孩子未来如何选择也有他们自己的命运和自主权。父母能做的,是在当下尽可能地提供正向支持,让他们在漫长岁月里更好地发展自我。
四. “先人后事”:把人和价值放在首位
在家庭生活里,房间凌乱、不按时完成作业、打翻牛奶……这些都是常见“问题源”。可你需要深刻提醒自己——问题只是一时的,而孩子的成长却是一辈子的。
1. 人>问题:面对乱糟糟的房间,你要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孩子学会自律,而不是为保持房间整洁就大吼大叫;你想让孩子感受到“你值得我耐心对待”,而不是“你就是个制造麻烦的家伙”。
2. 价值>物质:当孩子打破家里的花瓶或弄坏手机屏幕时,你更需要关注如何让他对自己行为负责,以及如何防止下次再犯,而不是一味指责损失。“价值”层面的成长,如责任感、反思能力,比眼前的财物更重要。
3. 营造正向氛围:当你把“人”放在优先位置,孩子能感觉到“我被看见、被重视”,这会比简单的责骂更能带来改善。
五. 寻找乐趣:在亲子互动中“找笑点”
生活已经够压力了,如果再把所有和孩子相处的时刻变得严肃紧绷,只会更加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