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总是想太多——在焦虑时代掀起你的“正念革命”

为何你总是想太多——在焦虑时代掀起你的“正念革命”
Photo by Thomas Kilbride / Unsplash

“在数字时代,专注力才是最宝贵的稀缺资源。”

一. 从伦敦街头到冥想独角兽

初次听说 Calm 这款 app 是在数年前,那时人们对“冥想”“正念”“身心健康”等词汇还心存疑虑。谁能想到,一款主打冥想和睡眠故事的应用,竟能在全球范围拥有超 1.5 亿次下载,帮助无数人在焦虑时代找回片刻静谧。Calm 的联合创始人 Michael Acton Smith,一位来自伦敦 SoHo 区的连续创业者,却用并不“安静”的商业手笔把冥想服务推上了世界舞台。

在此之前,他也曾建立过多家成功的公司,却在某个关键时刻与搭档 Alex Tew 看中 Calm.com 这个域名,决心在冥想和心理健康领域重新出发。如今,Calm 已经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冥想或放松平台,而是不断探索从睡眠、身心治疗到未来人工智能 (AI) 等更广阔领域的“心灵伴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系统梳理 Michael 及其团队的创新理念:从流量思维到正念革命,他们究竟如何让人们改变对冥想的刻板印象?如何在技术与人性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

二. 从“神秘”到“日常”:改变冥想认知的关键

1. 冥想为何会被误解

回顾五六年前,很多人都对冥想或正念抱着抵触:要么觉得那是宗教活动,要么认为只有在寺庙里、打坐数小时才算“专业”。因此,“我太忙了”“我脑子停不下来”“我可没有时间安静”成了最常见的借口。

Michael 提到,在 Calm 早期,他经常遇到两种反应:

• 有人转头就走,生怕被贴上“奇怪”的标签。

• 有人说自己“尝试过冥想,但大脑太活跃,根本坐不住”。

2. 破除迷思:从简化和娱乐出发

Calm 与许多传统的冥想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并不是要你一开始就进入漫长、深度的打坐,而是努力让更多人“以最舒适的方式先试试看”。

Daily Calm: 通过每日更新的 10 分钟冥想,让用户在短小精悍的体验中逐渐培养习惯。Tamara 等冥想导师每天带来新的小故事、小哲思,避免了重复内容导致的乏味。

睡眠故事: 他们发现许多用户本想用冥想来放松,结果却“意外”用来助眠。于是,“睡眠故事”成为 Calm 的明星板块。通过柔和的配乐、放慢的节奏和磁性的声音,引导听者不知不觉地进入深度睡眠,而非靠酒精或安眠药来“打晕”自己。

3. 用娱乐化打破严肃外壳

Michael 及其团队的另一个杀手锏就是“娱乐”。比方说,他们会让红毯与绵羊走秀结合,开设 8 小时的无聊“Barar Land 电影首映”,或将看似枯燥的法律条文(如 GDPR 隐私条例)变成昏昏欲睡的音频故事。这些看似有点“出格”的创意,恰恰不断提醒大众:冥想和心理健康未必是高高在上的“神秘哲学”,完全可以融入现代生活方式。

三. 当数字化遇上正念:如何平衡健康与商业

1. 冥想应用也会面临“创业式焦虑”

在商业层面,Calm 已从初创公司成长为心灵健康领域的独角兽,但其创始人却依旧与日常的运营压力、融资谈判、团队管理等挑战正面交锋。Michael 分享过在疫情期间(团队主要分布于美英两地),自己连续 10 多小时坐在电脑前开远程会议,身体和心理都出现明显疲惫;一度陷入“无尽 Zoom 会议”的倦怠,也开始反思:当一家公司越做越大时,创始人或团队如何保持初心并专注最擅长的创造力?

2. 做好“减法”:明智地放手

正如冥想需要学会“放下”,Michael 与搭档 Alex 最终选择让另一位优秀的管理者 David 担任 Calm CEO,自己转任联席董事长,把主要精力放到更具创造力的工作上。他们在伦敦 SoHo 成立了“Calm Studios”,专心探索如何让新技术、新模式赋能更多人的心理健康。

这一举动的背后逻辑是:当公司的日常管理、财务规划占据大脑过多空间,或许你无法聚焦在最核心、最有天赋的事情上。

就像冥想里常说的“觉察”“取舍”,他们意识到想要走得更远,就需让自己重新回到当初那个热衷于“零到一”创意的初心。

3. 成功背后的“正念领导力”

从旁观者角度来看,“放权”在许多传统企业中往往意味着衰落、权力旁落。但在 Calm,这正是另一段创新旅程的起点。正念领导力的精髓在于:

• 自知与自控:感到过度忙碌或内心不安时,能否进行自我识别与排解。

• 用人所长: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 CEO,找到对的人做对的事,自己才能专注创造性工作。

• 长期主义思维:与其执着于眼前的头衔、名利,不如瞄准更远大的愿景,把企业带上新的台阶。

四. 未来畅想:将 AI 与正念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