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取得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成功——Ryan Holiday

如何取得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成功——Ryan Holiday
Photo by Saj Shafique / Unsplash

在本篇文章中,畅销书作家莱恩·霍乐迪(Ryan Holiday)分享如何通过内在成长、育儿视角与真实体验,来打造可持续的职业与人生策略,助你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中行稳致远。

第一章:重新定义“成功”的起点

在许多励志故事里,成功往往被塑造为不断冲刺、屡破纪录的过程。然而,莱恩·霍乐迪在反思个人经历后,却发现一个重要真相:

“继续添加成就清单并不会带来真正的意义。”

• 在本访谈中,他坦承自己早期以出版畅销书为目标,却在取得成绩后感受到某种“空缺”:因为单纯以销量、头衔或外界认可为指标,无法真正填补内心的需求。

• 他提到许多名人(如运动员)也是如此:拿下奥运金牌或冠军戒指后,往往感到一种失落,明白自己并未在内在层面获得蜕变。

成功的全新定义

霍乐迪提出,成功应该与“持续成长并沉浸在自我热爱的活动”相绑定,而非仅止于数字、排名或社会标签。

通过关注个人对成长与学习的热爱,保持对“想深入研究什么、想探索何种未知”的执着,才能让成功更具实质价值。

第二章:为什么初期缓慢并不意味落后

在社交网络和媒体的时代,人们常常看到有人“一炮而红”,便错误地以为自己也能一夜爆红,或者把爆炸式成果当做唯一衡量标准。但霍乐迪提醒:

1. “需要大量的准备与积累”

• 他写作生涯的第一本书花费了多年,不是凭空冒出。

• 真正的写作者,往往在正式出版前,就已经在各类平台上练笔多年,测试受众反应与打磨思路。

2. 接受“前期速度不快”的现实

• 他提到一种名为“霍夫定律”(Hof’s law),指出任何项目都会比想象中花费更长时间,即便预先考虑了该定律仍然如此。

• 大多数作家的写作生涯都是从一小群读者开始,逐渐扩大影响,并经历漫长的耕耘。

3. 不要用“成名”标准来审视“作品好坏”

• 他举例自己的书《Conspiracy》在销量上不及其他作品,但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自己获得了极大成长与满足。

• 把“是否让自己获得启发和精进”当做主要判断,反倒能更快积蓄长远力量。

换句话说,别急于在初期就要轰轰烈烈,而要着重打磨自己。如果你注定会“发光”,那就尽量让自己在“关键时刻”来临前准备充足,等机会真正敲门时,你才具备有效抓住它的能力。

第三章:热爱与行动比“自我暗示”更重要

在如今的成功学中,“积极自我暗示”“相信自己配得上”是常见口号。霍乐迪并不否认自信的重要性,但他更强调:

1. 持续行动才是根基

• 很多人口头喊着“我要成为畅销作家”,却并未持续写作,也没积累任何读者反馈。霍乐迪认为,这等于“光喊口号却没实际产出”。

2. 聚焦工作本身的乐趣

• 如果你无法在日常写稿、作画、练球的过程中感到满足,仅凭“想红”或“想出名”是不足以支撑你熬过漫长的学习与付出期。

• 他以篮球运动员为例:若一个人纯粹热爱投篮、带球突破与场上配合,那么即使所在球队暂时无法问鼎总冠军,也可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与比赛中体会自我成长的愉悦。

3. 外部认可只能锦上添花

• 他举例曾见过有人定下空洞的销量数字目标,如“我要卖200万本,因为我听说某某作家卖了100万本”,缺乏实质动机,徒增焦虑与低效。

真正让人愿意持续下去的,是对自己工作本身的热爱,以及在过程中找到的内在价值。

第四章:“养孩子”不等于真正“做父母”

为了进一步阐释何为“意义”,霍乐迪分享了自己成为父亲后的心境转变。

“生小孩”与“当父母”是两回事

• 前者或许只是生物与法律层面的过程,但后者意味着你愿意为孩子改变生活模式,把育儿视为核心任务之一。

• 他感叹有许多人只完成了“生养孩子”这一步,却没有真正承担父母应有的责任感与陪伴。

当你成为父母,却仍以“成就”为唯一焦点,就会痛失陪伴

• 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身影与关注,而非家中多了金杯奖章或更多金钱。

• 一旦你忙得连读书、写作或日常小事都顾不上,极有可能“高额成就”却失去孩子的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