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受欢迎吗?——如何通过“游戏力”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你的孩子受欢迎吗?——如何通过“游戏力”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Photo by Ramin Talebi / Unsplash

如果你发现孩子很难在学校融入小伙伴的群体。那么这篇文章就非常适合阅读。

“真正的育儿,是让孩子能在社会中获得乐趣,也让同伴愿意接纳他们加入‘游戏’。”

一. 重视社交能力:你无法取代孩子的同龄圈

许多家长把“教育孩子”想得过于单向,认为“只要我灌输价值观,他们就会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事实上,孩子在3岁之后,社交圈会逐渐转移到同龄伙伴,而父母只会是他们社交学习的一小部分

1. 同伴是孩子的主要社交老师:如果他们无法得到同龄人的接纳,就会陷入孤立和痛苦之中;若想让孩子未来能够平稳面对世界,他们首先需要“能跟同伴玩到一起”。

2. 社交选择与“受欢迎”度息息相关:如果孩子性格、行为模式非常极端,或不善交流,就只能与同样问题明显的孩子相处,形成“弱社交群”,进而不断固化不良习惯。

3. 父母无法替代同伴交往:哪怕父母再“伟大”,也只能提供有限的社交互动。孩子真正的“实战场”在同龄人之间。

二. 孩子的行为会决定他们的社会定位

我们常听到一个建议:“别让孩子做那些让你自己都讨厌的事。” 其背后逻辑在于:

1. 承认你也会“不喜欢”孩子:父母要先放下“我一定永远爱孩子,无条件接纳”的神话,意识到现实中你可能被孩子气得发火,或者无法忍受他们的一些言行。

2. 如果连你都无法接受,其他人更不会:孩子若总是大吵大闹,乱扔东西,一直“作天作地”,在父母这里或许能容忍;可到了同伴环境,别人没有这种“耐心”,只会更加排斥。

3. 行为模式决定社交机会:那些常常举止得体、懂得尊重规则的孩子,自然会吸引更多优质伙伴;而习惯性顶撞、乱发脾气的孩子,则难免交不到朋友。

三. 打造孩子“社会地图”的小模型

在家庭内部,若只有一方严格,另一方无限纵容,孩子容易分裂出“如何利用父母矛盾”的小心思,也难以形成一致的行为规范。

1. 两位家长相互平衡对方的不足:每个人都有偏颇,你或许太严厉,伴侣却过度柔和;若能相互磨合、取长补短,能在孩子面前呈现更完整的“社会规则”模型。

2. 让家庭成为一个“小社会”:父母的沟通方式、冲突解决模式、对彼此的容忍和要求,都是孩子的“社会启蒙”。当孩子看到一个和谐但并非完美的家庭,他们就学到现实社交的基本规律。

3. 家长立场需一致:当孩子“惹人厌”时,父母应该共同分析是否孩子真的越界,还是父母自己因情绪低落而太敏感。一旦确认孩子确实过了“可容忍线”,双方协作及时纠正,避免偏袒或推诿。

四. “合作性游戏”才是真成长:帮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游戏伙伴

与人“玩得好”是孩子获得社交认可、发展自我价值的关键。父母应关注:

1. 良好游戏伙伴的特征:懂得适度竞争、不暴力或欺负、不乱发脾气、懂得轮换和分享、愿意让队友也体验乐趣。

2. “优势互补”式玩耍:像下棋或踢球,都需要双方水平相当或略有差距,才能持续保持乐趣。如果孩子过度输不起(或过度耍赖),就会被伙伴们排斥;反之,若他们有能力兼顾队友感受,也会赢得同伴尊重。

3. 找到最佳“挑战区”:玩伴之间的关系和谐在于双方能互相激发进步,而不是一个人永远碾压对方或双方都毫无挑战。让孩子理解这一点,能减少他们在输赢问题上的极端情绪。

五. 及时“纠偏”:统一家长态度

若父母不喜欢孩子的某种行为,社会上绝大部分人也会同样厌恶这种行为。

1. 观察与商议:当父母一方觉得孩子最近脾气很坏,另一方却觉得也许是自己情绪不好,两人就需沟通,找出真实原因;如果双方都认定孩子的表现确实超过底线,就联手纠正。

2. 紧密执行期:在一段时间内(如两周),对于孩子任何越界之处立即给予明确反馈,让他们明白哪些行为绝不容许继续。这样能帮助孩子迅速收敛、反思,并意识到父母并非好惹。

3. “纠偏”后重建亲近:等孩子回到可接受的行为模式,就别持续“秋后算账”。适度给予积极反馈(如“我们现在跟你相处很愉快,真好!”),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和喜爱。

六. 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脾气乱发只会带来更大代价

孩子经常出现情绪失控、耍脾气或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往往有损其社交形象,也影响他们自我成长。

1. 发脾气的后果:孩子一旦被“情绪淹没”,理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就失效,不仅让他们筋疲力尽,也会吓走潜在玩伴。长期下来,他们将失去融入团体的机会。

2. 帮助孩子区分“负面情绪”和“可怕行为”:生气并非错,但随意乱吼、打人、砸东西就不被社会接受;父母要教孩子把不满和愤怒转化成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3. “思过台阶”:某些家长设置“情绪冷静点”,让孩子情绪激烈时先坐在固定位置,等他们愿意冷静沟通再解除,让孩子逐渐学会情绪自控。

七. 父亲的“Rough and Tumble Play”优势:探索边界、丰富身体感知

在很多家庭里,父亲可能更常与孩子玩一些“身体对抗”或“扔来扔去”的游戏,实际上这是一种极具教育意义的互动。

1. 磨炼“容忍疼痛”的能力:父亲可以在与孩子“打闹”时,区分“可接受的身体接触”和“真正的疼痛”。孩子明白何谓“适度力道”,也学会换位思考别人是否感到疼痛。

2. 界定游戏规则:在身体嬉戏中,父亲会告诉孩子哪些动作(打眼睛、抓脸、扯头发等)是违规的,孩子须学会遵守这些规则,培养必要的自我约束。

3. 满足孩子的冒险渴望:孩子天生对“大动作”游戏有兴趣,尤其喜欢被高高抛起、被“假装擒拿”等。这样的肢体互动,让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协调性和极限有更多了解,也满足冒险基因。

八. “有分寸”的游戏规则:像和狗玩耍一样

或许有些人质疑:“这些冲撞和打闹活动是不是太粗暴?” 但现实是——多数哺乳动物都以类似方式建立社会化

1. 从狗的社交性可见端倪:一只“不会玩”的狗会被同伴排斥,它只会咬或躲,而“会玩”的狗懂得恰到好处地假装进攻、假装退让,形成互动平衡。

2. 让孩子在家学会“适可而止”:孩子要能分清“跟人抢东西”与“假装抢”是不同的,要明白何时需松手,何时需让朋友也有乐趣。

3. 规则并非“社会建构”而是演化选择:适度的侵略性和友好度平衡是社交游戏的本质。孩子若能掌握,便能在同伴群体中如鱼得水。

九. 若孩子能“玩得好”,社会对其观念包容度更高

很多家长担心,“如果我们的家庭价值观相对保守,孩子长大后被社会排斥怎么办?” 其实,前提是孩子先要学会“让人喜欢”。

1. 受欢迎带来自主表达空间:当孩子深受同伴欢迎,周遭人更愿意倾听、尊重他的观点;反之,一个在群体中常被边缘化的人,即便有独特思考,也很难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