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透过“本质思考”突破问题根源
“只有从本质思考出发,才能够摆脱表面问题的纠缠。”
“在复杂系统里,原因与结果常常不在同一时空,需要透过结构与因果来检验。”
一. 走出“只看表面”的思维困境
是什么造成了我们与别人思维和行动上的差异和差距。《本质思考:MIT精英这样找到问题根源,解决困境》一书给出了有说服力的答案:
谁能“看透本质”、深入挖掘事物背后的因果与结构,谁就能掌握成功的关键。
本文将结合书中精髓,为你梳理“本质思考”的主要方法与步骤。
二. “本质思考”的核心与由来
“本质思考”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MIT)史隆管理学院著名的“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创始人Forrester在1950年代就指出:对复杂现象或系统进行分析时,要把时间轴、结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交互影响纳入考虑,方能预测系统如何发展、哪些策略能真正产生影响。
本质思考呼吁我们关注事物的“模式”(结构)与“物力论”(动态发展),从而找到真正左右全局的“杠杆点”。
三. 人的九大思维惯性:为何我们常停留在表面
作者在书中点出了“九个思考惯性”,它们往往让我们止步于问题表层,而缺少对根本的探究。总结来看,可分为以下三大类型:
(一)初阶思维惯性
1. 反面结论
人们看到问题,往往只会想到问题的反面就算“答案”。比如“累了就休息”、“某产品卖不动就逼自己加大销售”。这虽直觉,却未挖掘问题深层次原因。
2. 满足于一般性解答
停留在“少吃就不胖、多动就健康”这类泛泛结论;看似有理,却没真正解决具体情境下的关键节点。
(二)进退两难的思维惯性
3. 依赖固有框架
将信息往制式化框架里“一放了之”,就自以为已经理解全部状况,停止深入。
4. 顺应类别
喜欢用“类别”来解释现象,譬如“因为他是学理科的,所以喜欢讲道理”,其实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因果思考。
5. 关键字停止思考
一旦听到某热门关键词,如“蓝海”“大数据”等,便把它当作所有问题的标准解,一了百了。
6. 坚持初期假设
一开始的小假设,一旦形成,就很难推翻,思考被封闭在单一路径上。
(三)思考尚未踏入本质的惯性
7. 忘记思考的目的
一不小心,“作业过程”本身成为了目的,忘了我们原本要解决什么问题。
8. 偏重过程
例如只忙着做顾客调研或报表整理,却没有通过这些过程去生成有价值的洞见。
9. 丧失主观能动
过度依赖他人意见或外部结论,自己并未独立思考;对方说什么,自己只会敷衍附和。
这些思维惯性,能让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懒得深挖问题本质,或陷入错误归因,因此长期停留在表面层次。要培养“本质思考”,先得看清自己是否落入了其中某些惯性圈套。
四. “本质思考”四步法:从模式到行动
作者提出,本质思考包含四大步骤:
1. 建构模式
2. 解读物力论
3. 找寻改变模式的策略
4. 付诸行动并从实践中回馈
以下我们逐一剖析:
第一步:建构模式——从结构与因果中看到问题全貌
所谓“模式”,指的是构成某现象的核心要素,以及这些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对于复杂问题,若只凭大脑想象,很容易缺项或忽略关键因果。
最实际做法,就是动手“画图”或“搭建思维结构图”:
1. 五个关键构成要素
• 输入来源:现象中可能的投入方,例如原材料、资金、人员等。
• 输出目标:该模式想要产出的成果,如产品销量、利润、社会影响等。
• 竞争关系:系统中存在的竞争者或互斥要素。
• 协调关系:可和主系统形成互补或相乘关系的伙伴。
• 影响者:虽不直接参与,却在外围施加重大影响的人或机构。
2. 分层次思考
在企业环境中,可把“行业层、企业组织层、具体项目层”分开分析。每一层会有不同结构要素,比如在“行业层”要考虑政策法规、市场竞争格局;在“组织层”则关注内部部门间协作。
3. 因果胜于相关
分清因果与相关:两件事表面上相关,却可能并无实际的“谁先谁后”逻辑。只有真正的因果关系,才应该纳入模式图的主线。
4. 反复检验,确保“有趣”
绘制模式后,可从对手或局外第三方视角重新审视,看是否忽略了任何因果环节。若模式看起来死板无变化,说明你可能还没找对系统构成。真正贴近现实的模式往往具备“动态张力”,显得“有趣”。
第二步:解读物力论——掌握随时间演化的动态趋势
当我们画好模式后,要把时间轴的概念纳入,思考这个模式将在长时间里如何发展。作者称之为“物力论”,即“关键指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 区分“库存量”与“流通量”
例如在消费品生产中,存货(库存量)与每日销量(流通量)分属两种不同度量,需要分别观察,否则会看不清真实需求与供给失衡。
2. 非线性思维
大多数商业现象非简单的“一增一减”,如消费者喜好可能突然逆转,或市场需求在特定点后急剧转向;要留意拐点的存在与多重反馈。
3. 作用—反作用力
举例来说:一家家电企业加大广告投放(作用),竞争对手很可能跟随增投(反作用),导致整个行业营销费用飙升。若不持续往后推演数步,难以预估整个市场最终走向。
4. 多场景预测
基于物力论,应尝试从不同参与者视角,预估若改变某变量,会引发什么长期连锁反应,使策略更有前瞻性。
第三步:找寻改变模式的策略——聚焦“杠杆点”
不少时候,我们只想从现象层面改良,但真正要根治,需要从结构本身下手,寻找到能影响全局的“杠杆点”。
1. 理清前提条件
职场中常见到项目推进不力,人们直觉认为“人手不足”,其实深层次原因可能是沟通混乱、目标不明。若不问“究竟为何要做这事”,则容易直接把“加人手”当结论。
2. 原因与结果可能分隔很远
比如,一家电商企业忽然出现销售下滑,有人归咎于广告减投,但或许根本原因在于去年底开始对产品线缺乏研发投入。时间或地点不匹配,需深入追溯始末。
3. 扩大思考范围
若要分析国产电动车在国内市场销量下滑,不能只看自家工厂效率,也得关注消费偏好、国补政策、竞品创新、渠道策略等更宏观变量,以免局限。
4. 不断变换角度
可切换“供应商视角”“消费者视角”“政府视角”,有时能推翻原先假设,找到更有说服力的改进手段。
5. 思考“如何思考”
自问:现阶段最该先厘清哪些信息?优先判断标准又是哪些?这能让我们避免零碎结论,形成更系统的策略。
第四步:行动与回馈——在实践中检验与优化
再完美的理论,也得经由“做中学”才会成熟。
• 一方面,基于前三步研究出的模式与关键杠杆点,开始小范围试点或实践;
• 另一方面,收集新数据、新反馈,不断修正模型和策略。
例如互联网与零售行业尤其强调“快速迭代”:在反复操作中,通过试错、复盘,才能将本质思考落地,真正解决问题。
五. 打造“本质思考”力:日常训练六法
仅懂概念还不够,想真正习得本质思考,需要日常持续训练。作者总结了六项方法:
1. 标题联想
每天花5分钟扫一眼国内新闻头条或行业简报,试着猜想其背后模式,挖掘因果逻辑,以练习思考深度。
2. 累积“思考原型”
借鉴曾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并类推到当前情境。例如电商直播的爆火,可与传统电视购物现象类比,看看其共同规律在哪。
3. 视觉化表达
在白纸上列下关键要素、因果关系,比单纯口头或脑中想象更易突破死角。
4. 与他人探讨
把自己的“模式构想”讲给同事或朋友听,听听他们的意见,发现哪些逻辑缺漏或参数有误。
5. 历史观磨炼
学点历史,或观察行业发展史。很多当下问题,过去就曾出现,只是换了场景,一旦掌握历史脉络,就能看穿短期现象的迷雾。
6. 思考“没有答案”的难题
面对一些开放式、大跨度的命题,尝试从多个角度构建模型,哪怕不能“彻底解”,也能锻炼深层思维弹性。
结语
在当今竞争环境中,“忙、乱、焦虑”已成常态。若只着眼于眼前问诊,用“浅表对策”敷衍,很难扭转关键困局。透过本质思考这套方法——建构模式、解读物力论、找寻杠杆点并付诸行动,你能看清哪些要素真正影响整局,进而做出深度且高效的决定。
如同书中所言,当我们被海量资讯淹没时,更需要“从根本想起”。无论是企业管理者、创业者还是普通职场人,只要能找到背后模式因果,并不断演练“如何思考”,就有机会持续产出更具价值、更能解决问题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