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的创业核心理念--整理乔布斯的采访记录

乔布斯的创业核心理念--整理乔布斯的采访记录
Photo by Laurenz Heymann / Unsplash

在1995年的一次深度访谈中,史蒂夫·乔布斯坦诚地分享了他的创业经历、对科技行业的洞见,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这次访谈被遗失多年,直到导演 Paul Sen 在车库中发现了一份 VHS 拷贝,才得以重见天日。如今,这段访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他如何看待产品、公司管理、人才培养以及人类的未来。


1. 个人计算机的启蒙

乔布斯在10岁时首次接触计算机,被NASA研究中心的一台分时共享终端机深深吸引。这台连显示器都没有的简陋设备,却向他展示了计算机的强大。他回忆道:“你输入指令,机器会执行你的设想,并把结果告诉你。如果结果和预期一致,那种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这段经历点燃了他的计算机梦想,并让他开始探索技术的可能性。

他12岁时更是主动给惠普创始人比尔·休利特(Bill Hewlett)打电话,请求零件支持。对方不仅给了他零件,还邀请他去惠普实习。这段经历塑造了乔布斯对商业的最初认知,也让他明白企业的真正价值在于人才。

2. 创业精神:从“蓝盒子”到苹果

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在年轻时合作开发了“蓝盒子”,一个可以破解电话系统、打免费长途的装置。这是他们第一次意识到,两个年轻人可以用技术操控一个庞大的系统。乔布斯回忆道:“没有‘蓝盒子’,就不会有苹果。” 这种对技术的探索精神,最终催生了 Apple I 和 Apple II。

当他们设计 Apple II 时,乔布斯提出:“我们要打造一款完整的个人计算机,让不懂硬件的人也能轻松使用。” 这与当时市场上大多数需要用户自行组装的计算机形成鲜明对比。也正是这种“用户体验至上”的理念,使得 Apple II 成为了个人计算机行业的里程碑。

3. 乔布斯对企业管理的理解

乔布斯在创业过程中发现,许多企业都被陈旧的管理思维束缚,比如财务部门采用标准成本法,而不是实时成本计算。他不断追问“为什么”,直到发现问题的本质,并推动改进。他认为,“生意场上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定,但只要你多提问、多思考,你很快就能学会经商。”

他特别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他将团队的合作比喻为磨石机:“一群才华横溢的人在一起工作,就像石头在磨石机里互相碰撞,最终变得更加光滑、美丽。” 乔布斯坚信,真正的创新来自于人才之间的激烈碰撞,而不是墨守成规。

4. 施乐的失败与苹果的未来

乔布斯曾参观施乐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在那里他看到了图形用户界面(GUI)这一革命性的技术。然而,施乐的管理层并不重视这些创新,最终错失了个人计算机的机会。乔布斯痛心地指出:“施乐本来可以主宰整个行业,但他们的管理层是‘墨粉脑袋’,根本不懂技术。”

相比之下,苹果在早期敢于打破常规,拥抱新技术。他们不仅率先采用 GUI,还推出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激光打印机,推动了桌面出版的革命。然而,乔布斯离开苹果后,公司逐渐丧失了创新精神,他在访谈中直言:“苹果的企业文化已经被摧毁。”

5. 对微软的看法

乔布斯并不嫉妒微软的成功,但他对微软的产品非常不满。他批评道:“微软没有品味,他们的产品没有灵魂和魅力,只是一味地模仿。” 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卓越,而不仅仅是赚钱。“微软就像麦当劳,虽然赚钱,但他们的产品缺乏深度和创新。”

6. 未来科技的展望

在访谈的最后,乔布斯预测了未来十年的科技趋势。他认为,Web(互联网)将改变一切。“计算机不再只是计算工具,而是通信工具。” 他还预见到电子商务的崛起,认为网络销售将成为最重要的商业模式。

当被问及工作的动力时,乔布斯讲述了《科学美国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文章计算了不同物种的移动效率,人类本身排名很低,但骑上自行车后却超越了所有生物。他由此得出结论:“计算机就像是思想的自行车,它能够极大地提升人类的能力。”

7. 乔布斯的核心理念

  • 人才至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而不是管理流程。
  • 用户体验:技术的最终价值是改善用户体验,而非单纯的功能堆砌。
  • 不断创新:企业必须持续挑战现状,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
  • 极致追求:真正伟大的产品需要不断打磨、改进,而不是停留在创意阶段。

总结

乔布斯的这次访谈不仅展现了他的创业历程,也揭示了他对商业、管理和创新的深刻理解。他相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真正的创新来自不断挑战常规,而不是循规蹈矩。他对微软的批评、对施乐的惋惜,以及对苹果的期待,至今仍然值得所有创业者深思。

在商业世界中,许多公司在成功后会逐渐丧失创新精神,变得官僚化、保守化。乔布斯提醒我们:

人活着是要追求极致,并分享给同类的,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

这不仅适用于科技行业,更适用于所有想要创造卓越的企业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