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思维边界,打造真正的创新力——Giovanni Corazza教授的创新思考
“跳出框架,不是一种随意举动,而是对自我思维极限的主动探索。”
一. 为何打破常规已成为现代人的必修课
我们常被各种“规范”与“前人经验”所包围。优秀的公司常有一套完整的运营模式与管理流程;同事或上级也喜欢用他们的视角告诉你该怎么做。这些经验可减少风险,却也可能成为过度依赖的“安全区”,阻碍了新的想象空间。
不止职场如此,个人生活中我们也常因为对未知的恐惧而只想待在自己那熟悉的“小圈子”里。但正如作者在演讲中提到,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可以瞬时共享,
“你跟别人掌握的是同样的信息”,那么你的真正差异在哪里?
答案在于你能否利用共享信息产生新价值,而新价值的诞生需要跳出原有思考框架——即“Out of the Box”式的思维突破。
二. Out of the Box
1. 为什么要冒险冲破思维边界?
在当今同质化严重的商业世界,若只停留于沿用前人模式,你与他人的差异度就很有限,也失去在市场或团队中的突出点。对个人而言,那些过度安全的选择也无法带来真正的成就感或尊严——因为你只是重复他人,甚至失去了自我创造的价值。
2. 在信息同质时代,创新已成生存底线
当信息几乎透明且同步,你若只依靠“经验公式”,很可能在竞赛中被淹没。只有通过“跳脱固有边界”,去生成原本未被考虑的解决方案或产品概念,才更有可能在市场中突出重围。对个人成长同样如此,“打破旧习惯”通常是升级自我的关键一步。
三. 从认知边界到惯性思维的束缚
“跳出框架”并不意味着要离开你的脑袋——我们永远活在自己的大脑中。
这里“框”指的是你现有的知识体系、信念系统与日常思维惯性。
当你面临新问题时,你往往根据过往“经验库”来给出答案,这就构成了“思维盒子”的壁垒。
1. 构成“盒子”的要素
• 基因与早年教育:从出生到成年,你接受了社会或家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
• 学校或职场的间接经验:学习或模仿别人成功的路径。
• 自身经历的成败印记:过去的成功让你重复类似做法,过去的失败让你产生恐惧或回避。
• 当下环境要求:你所处的团队或行业若鼓励“按流程走”,也会让你越发不敢创新。
2. “盒子”之外是什么?
其实是你还未想过或从未尝试的未知领域,那里可能藏着更优策略。但它也意味着不确定与风险,因而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方法去探索。
四. 如何实现“跳出思维框”的核心流程:添加“偏离信息”
要走出常规思维,必须在原先的“知识或逻辑体系”里引入一些意料之外的元素。演讲者称之为“divergent information”——一些看似荒诞、不相关或不合逻辑的点,恰恰能激发大脑产生新的连结。
1. 收集偏离“日常思路”的素材
如果你只接触与你专业或行业极度相关的资讯,你会陷入“同温层”。可以尝试:
• 读一些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干的书,
• 与跨行业好友深谈,
• 在会议上让团队进行随机主题脑暴(允许“天马行空”想法出现)。
2. 暂时容忍“混沌与不确定”
习惯“按部就班”的人遇到“无明确指令”就会焦躁。但创新恰恰需要一次“混沌期”——你跳出原框,却没立刻见到新路。要抵抗“赶紧回到安全区”的冲动,让自己多一些“摸索”,就像做诗或听音乐,不必马上审判哪句好坏,而是先让思绪自由游走。
五. 价值评估:要如何判断可行性?
当我们好不容易获得一些“脱框思维”后的新想法,却常常因“没人做过”或“风险未知”而被自己或团队否定掉。应该怎么做出更明智的评估?
1. 区分“真的不可行”与“尚未有人做”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如果这个方案真好,早有人用了。”然而,每个创新都是由某个先驱开启的。你要透过更细致的实证,如进行小规模试验或PoC(概念验证),来判断它的潜力,而非被传统惯性吓退。
2. 发挥“串联思维”
有时新想法并不适用你当前场景,但可能对应其他问题。回想很多发明的诞生都带着意外性。将原本在A领域的理念转用到B领域,就会激发全新机会——这就是“跨界思考”的魅力。
六. 如何在团队与公司环境中“倡导创新”?
有些管理者或团队文化对错误非常不宽容,导致员工都倾向“维持现状”。若你想在工作中推动“跳出框架”的思维,需要管理层与团队的氛围配合。
1. 容忍试错并鼓励多元思路
• 减少对失败的惩罚:要让员工敢提出“看起来疯狂”的主意,不然他们只会保持“安全言论”,无创新可言。
• 多元信息输入:在部门或项目组里,定期安排“跨领域分享”,让大家看到不同专业的思路。
2. 用“隐喻”打破固有逻辑
在管理层会议上,你可以让团队用“隐喻”的方式去描述问题。例如,把企业转型比作“农业耕种”,构想怎样选种、施肥、收割……这种跳脱专业词汇的描述,会激发更大想象空间。
七. “出箱”过程中的恐惧:如何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害怕出丑、担心被嘲笑,往往是人们不愿挑战现状的首要心理难关。以下是几点应对方法:
1. 对自己说“犯错成本并非想象中巨大”
• 在大部分情况下,你的新想法一旦失败,顶多浪费一些时间或资源,并不会带来职场危机。
2. 小规模试行
• 若还不放心,可先做“小范围原型或测试”,确认可行度,并搜集反馈,然后再在更大的环境推行。
3. 长思考
• 正如演讲者所说“Long thinking”,给自己足够时间来沉淀念头与评估,而不是匆忙给出结论。
八. 小练习:拿一个既定主题,用“偏离修改”来催生创意
如果你想在一场产品发布会上做些与众不同的活动,可先列出发布会的常规要素(比如:选场地、请嘉宾、流程安排、媒体邀请等),然后对每个要素施加一种“夸大、否定、交叉”之类的偏离尝试,看能否催生出新模式。
示例
• 选场地:通常在酒店宴会厅?若把它改成“露天广场”“地铁口”(看似不可行,或许能诞生新的玩法?)
• 请嘉宾:正常是行业专家,试试让“小白用户”或“随机观众”上台体验?
有些想法可能荒诞,但你持续筛选和改良后,就会冒出闪耀的亮点。
九. 让“创造力”成为日常,而非偶发灵感
很多人期待灵感像苹果掉下来那样突如其然。实际上,创造力更需要制度化与习惯化。
• 建立“每周创新时段”:个人或团队每周抽1小时,仅用于头脑风暴、阅读“非业务书籍”或跨界讨论。
• 邀请“外部视角”:例如让不同部门来听你部门的例行汇报,收集他们的“外行问题”,往往能让你看见盲区。
• 复盘“天马行空”想法:不要只一次就结束,定期回顾那些被搁置的怪点子,或许在时机变化后它就能成功。
总结:跳出框架是可复制的思维工具
“在盒子外思考”听起来很抽象,但你会发现它完全可以被流程化与训练化。
把日常固定思维打破、容许一些“无关或奇怪”的信息进入、练习在混沌中保持耐心寻找新形态的答案,再结合理性评估与小规模验证,你将慢慢打开创新思想的源泉。
也许刚开始不习惯,但当你享受到“脑洞大开”的快感与成就后,就会明白这种能力对你人生与事业的持续推动力有多大。
“从常规到创新”的流程:
┌─────────────────────────────────────────┐
│ 常规思维 "盒子" │
│ - 依赖既有经验/知识 │
│ - 同温层信息, 容易固化 │
│ - 保持安全,但缺少突破 │
└─────────────────────────────────────────┘
│
▼
(1) 引入“偏离信息”
- 吸收无关资料 / 跨学科
- 夸大、否定、逆转某些常规要素
- 暂时容忍“混沌期”
│
▼
(2) 进入探索区
- 不急着回归安全模式
- 用"Long Thinking"发散
- 使用比喻/联想/组合等方法
│
▼
(3) 获得初步新想法
- 先不急着否定, 而是评估:
∙ 是否具潜在价值?
∙ 与原始目标是否可结合?
- 若暂时无用, 也记录存档
│
▼
(4) 小范围实验 & 迭代
- 设立小试点, 观察效果
- 收集反馈, 决定改进或继续
│
▼
(5) 推广/实施
- 若验证成效, 扩大应用
- 进入常规业务流程
┌─────────────────────────────────────────┐
│ 重复此循环, 让"跳出框架"成为常态 │
└─────────────────────────────────────────┘
让创新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从而在竞争与挑战里持续拓展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