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辍学生”到商业巨擘:Steven Bartlett推荐的9个习惯

从“大学辍学生”到商业巨擘:Steven Bartlett推荐的9个习惯
Photo by Touann Gatouillat Vergos / Unsplash

第一章:不走寻常路——背景与起点

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放弃大学学业往往被视为一次“背水一战”,但Steven Bartlett(斯蒂文·巴特利特)用实践证明,只要目标足够坚定、执行力足够强大,常规路径之外同样可能孕育巨大的机遇。他出生于非洲博茨瓦纳,母亲是尼日利亚人,父亲是英国人,由于成长在英国普利茅斯一个贫穷且少数族裔背景的家庭,他的少年时期充满强烈的“格格不入”感。

中学时期,他在班上表现并非出众,却展露出过人的商业嗅觉:通过校园派对、零食贩卖以及与学校签约售卖自动售货机等“小买卖”,逐渐摸索出靠创意和市场需求赚钱的门道。14至15岁时,他意识到成绩和文凭并不能完全代表个人价值,也可能并非达成人生梦想的唯一途径。于是,在大学里只听了几节课后,他就选择辍学,开启了自己创业和“生存”的新阶段。

在那段时间里,他曾经为了填饱肚子而偷披萨——这是他回忆中最艰难却也极具警示意义的一段经历。因为在他看来,“要么成功,要么成功”,没有退路,便是最大的动力。就这样,一个缺乏传统学历背书的年轻人,却在短短几年内创办了名声大噪的社交媒体营销公司Social Chain,成为英国商业圈中备受瞩目的新星,并打破纪录成为BBC《龙穴》(相当于美版《Shark Tank》)最年轻的投资人。


第二章:从边缘到中心——“要么成功”的坚定信念

Steven Bartlett的故事最震撼人心之处,在于他对“成功”的极度渴望和不留后路的果决。他在访谈中屡次提到,当他拿起电话告诉母亲自己要辍学时,他得到的只有冰冷的回复:“如果这样,你就别再跟我联系了。”家人的不理解和社会的质疑,并没有令他退缩,反而更强化了他内在的“Plan A”思维。

所谓“Plan A”思维,指的是只有一个目标,没有“Plan B”可以为自己开脱。一旦给自己预留后路,人的意志力就会被稀释。在Steven的概念里,如果“Plan B”一旦存在,它就会分散你对“Plan A”的专注与努力。而当只有“Plan A”时,无论你在23岁还是35岁,都必须倾尽全力去达成它。

从小在心理上饱受“贫穷”“不被接纳”的折磨,促使Steven内心生出一股强大的驱动力。对于商业而言,有时被迫到极端边缘才能激发最彻底的潜能。换句话说,“要么成功,要么成功”的背水一战,不仅是一种对自己下的“军令状”,更是点燃创业火焰的催化剂。


第三章:九大关键习惯——成功的内外修炼

在梳理Steven Bartlett成功轨迹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反复提及的几大核心要素。这里,我们将结合他的访谈及作品,总结出九大关键习惯,帮助读者理解他如何在个人成长和商业突破中维持高效和激情。

1. 坚定的“Plan A”心态

正如前文所述,没有给自己预留后路,反而能在最关键的时刻让你逼迫自己走出困境。Steven在回忆创业早期时表示,自己之所以从零迅速起步,正是因为没有大学文凭可退、也没有经济支持可依靠。

2. 热爱学习胜过拥有学历

Steven并不否定大学教育本身,但他更加推崇“自我教育”和“技能升级”。在学校里,他对商业课和心理学教材如痴如醉,甚至曾“偷”心理学教科书。对他而言,传统文凭并不能等同于真正的商业学习。他在后期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市场、学习如何在社交媒体领域精准切入,才能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

3. 掌握“退出框架”(Quitting Framework)

选择何时坚持,何时退出,是Steven和很多成功者所强调的关键能力。“退出”并不等于懦弱,而是区分“硬而值得投入”和“让人痛苦、但无意义”的智慧。有时毅然止损远胜于死磕到底。

4. 合理运用“自律公式”

他认为很多人执行不了工作计划,并非方法学不够,而是缺乏自律动力。若能通过“为什么必须做(痛点与意义)+如何让过程尽量愉悦(减少阻力)”两个维度构建自己的“自律等式”,就能突破惰性障碍,把理念转化为行动。

5. 在“死亡”中汲取动力

Steven对健康与生命的思考始于疫情。他开始意识到如果身体这一“地基”崩塌,事业与梦想都将化为泡影。此后,他把健身、饮食管理列入日程,“珍惜时间”在他看来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始终在提醒自己“人终有一死”,必须严肃对待每一天。

6. 人脉与资源的杠杆利用

他深谙“人际网络”在商业上的加速效应。例如,社交媒体时代,合适的伙伴与连结能放大品牌影响力。他在《The Diary of a CEO》和各类访谈中,常强调自己与优秀人士对话,不只增长见识,更在无形中汇聚各方资源。

7. 激发团队“进步感”

在管理团队时,Steven特别重视让每个人保持“挑战”“进步”和“成就”的快感。与其一次性奢求巨大飞跃,不如不断达成小目标,“1%的改进”也是驱动员工内在成就感的来源,进而形成正向循环。

8. 营造“内外和谐”的工作与生活

他曾直言“工作与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并非完全正确的概念,真正需追求的是“内外和谐(Harmony)”。即便短期内为了事业会阶段性“失衡”,但长期必须让内心与外部环境对接,才能收获真正的满足与幸福。

9. 以情感与价值为核心的营销思维

Steven擅长用故事和情绪打动人心。“Social Chain”当年迅速崛起,核心就在于对年轻族群社群心理的洞察。无论是开发产品还是打造个人品牌,他都强调整体叙事——让客户或观众在品牌内容中获得心理共鸣。


第四章:创业者的“修炼”与启示

1. 先填满“知识与技能”的水桶

Steven常用“五个水桶”来比喻个人职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前两个水桶是知识和技能——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夺走的资产。而资源、人脉、声誉这些水桶,才是之后慢慢装满的附加值。在他大学辍学之初,哪怕在呼叫中心工作这样的“并不体面”的角色里,他也在锻炼电话销售和沟通技巧。正是这类基层经验,为他后来的创业和演讲打下了真正的基础。

2. 立足微创新推进企业发展

他提到在企业内倡导的“微创新”理念,即不断寻找1%的进步契机,鼓励团队对小问题着眼,不断做微调和微创新,既可稳步提升绩效,又能增强团队“我们在前进”的心理暗示。这种进步感在内外部营造出可见的“我们很快就能到达下一个里程碑”的氛围。

3. 整合多重身份:企业家、访谈者与“艺术家”

Steven在BBC《龙穴》上展现了作为投资人的商业敏锐,而在《The Diary of a CEO》播客中,他更像一位“挖掘者”,帮助嘉宾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他同时还是一位活动策划者、创意者,在Live Show里让舞台、音乐、观众体验有机交融。这种融合了商业与艺术、采访与自我表达的多重角色,使他打造出具备吸引力的个人IP。他说:“创造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内容,是我最热爱的事。”

4. 坦诚面向批评与挑战

走上公众视野难免会遭遇不同声音,在社交媒体时代更是如此。Steven并不回避批评,但他会主动“过滤”一些不必要的信息,把时间花在更有效的人际交流和自我提升之上。对于真正建设性的批评,他会虚心吸收;若只是侮辱、谣言,他则采取“不搜、不看、不纠缠”的策略,保持专注。


第五章:工作与生活——和谐而非对立

哈佛商业评论经常提到高绩效人士如何面对职场与生活的冲突。Steven自称“高强度工作者”,一度每天忙于管理公司、录制播客和处理投资项目,但他同样珍视私人关系。尽管他不完全认同“工作—生活平衡”这一说法,却主张要在关键时刻听从内心信号,让自己与伴侣保持“动态和谐”。偶尔短期“失衡”并不致命,真正的隐忧在于长期“分离”。他会借助定期“关系回顾”来增进沟通,类似团队的OKR检查——只不过对于亲密关系,他减少量化指标,更注重直觉与对话的真诚。

在Steven看来,创业者如果想在事业与家庭或亲密关系两端都能前行,需要懂得:

1. 不要让成就感只来自工作

2. 将重点“芯片”分配给真正的人生优先事项

3. 保持持续的自省与倾听:倾听伴侣和家庭成员,也倾听自己是否已在某一面“过度消耗”


第六章:个人成长与领导力——从谈话中提炼的关键思维

1. 自我觉察与心理健康

Steven多次强调,若个人健康状况不佳,所有事业都会失去根基。他在疫情期间认识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亲身实践健身、关注营养。他在访谈中说,当他看到疫情对全球的冲击,突然有了“无论再成功,若身体垮掉一切成空”的危机感。

2. 打造“学习型”组织

他的公司文化源于对人的洞察。他招人和管理时,会考量“自我驱动”“可成长潜力”等方面,让员工对持续学习与微创新充满热情。这也是Social Chain能够迅速打响名号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用叙事思维塑造品牌价值

Steven对社交媒体的洞悉并不局限于技术层面,他更注重如何通过故事内容与消费者建立情感链接。从他自己到品牌客户,无不是依靠恰到好处的故事塑造,在社交平台上获得病毒式传播。

4. 合理迎接“负面”声音

作为公共人物,他的许多想法和言论常被“放大检视”。在新媒体环境下,学会如何面对批评性声浪、避免被噪音裹挟,是领导者必修的一课。Steven相信,倘若内心动机正直,外部批评很难真正影响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


总结与启示——当“商业成功”遇上“自我成长”

Steven Bartlett的经历折射出当代年轻创业者所处的复杂语境:竞争更加激烈,技术与媒体生态瞬息万变,然而个体的“原生动力”与“坚定信念”依然是撬动大局的决定性力量。从大学辍学到售出Social Chain,他的传奇故事并非偶然,其背后有他九大关键习惯的铺陈,也有他对心理学、市场营销和社会趋势的细腻理解。

他的经验对我们启示如下:

1. 好奇心和自我驱动力是任何环境中最宝贵的资产

2. 适时说“不”、懂得取舍与退出,才能让你在真正重要的“Plan A”上保持全力冲刺

3. “工作—生活平衡”不一定是把时间平均分配,而是在持续的内外对话里寻求“动态和谐”

4. 借助社交媒体要先洞悉“人心”,营销不是冷冰冰的技术操作,而是满足潜在情感与需求

5. 具备“叙事思维”的领导者,往往能带来更持久的团队认同与用户好感

人之所以渴望商业成功,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金钱本身,而是为了证明“我能打破边界”,证明“即便没有学历光环,我也能创造非凡”。当你也抱持同样的执念,或许可以从Steven Bartlett的“九大习惯”中窥见一条通向自我肯定、持续成长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