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我才是解决所有冲突的根源——探讨Mel Robbins的“让他们”理论

回归自我才是解决所有冲突的根源——探讨Mel Robbins的“让他们”理论
Photo by Vitaliy Shevchenko / Unsplash

一. 我们能够真正掌控的,只有自己

压力和不确定性几乎是每一位领导者、管理者和员工的“标配”。

我们往往将高强度工作、激烈竞争和个体性格差异视作导致职业倦怠与情绪内耗的原因。然而,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与众多临床研究者都指出:真正的压力与痛苦往往来自于我们对那些“不可控”因素的执念。

个人成长教练 Mel Robbins 在新书中提出的“让他们”理论(The Let Them Theory)就聚焦于这一核心冲突:人们希望掌控一切,却忽略了——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他人以及外部环境往往并不在我们自身的掌控范围之内。我们能够真正掌控的,只有自己的想法、行为以及对情绪的处理方式。这一理论看似简单,却能切中要害,为我们缓解人与人之间、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把“解锁”利器。


二. 什么是“让他们”?

“让他们”理论的核心逻辑源自对“掌控欲”的深入探究。正如 Robbins 所言,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想要把周遭的人与事都纳入自我轨道。我们对他人的言行举止、对结果的预期、对周边环境的设想,往往会超越合理范畴,导致情绪和行动上的巨大负担。当外部状态不符合理想或期待时,焦虑、无力感甚至愤怒便油然而生。

Mel Robbins 将这种不合理的掌控诉求概括为两部分:

1. “让他们”(Let Them):承认某些情境、他人的情绪或行为并不在我们掌控内,选择让对方或让外在情境“顺其自然地存在”。这并非对他人的纵容或认输,而是清晰界定出“我无法改变对方或结果”的客观现实,从而腾出更多精力反观自身。

2. “让我”(Let Me):一旦放下对外部世界的执念,我们需要回到自我身上,关注那些真正处于掌控之中的部分,即“我可以如何思考、行动及处理情绪”。这里包含三个关键点——我想什么、我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以及我如何理解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Robbins 亦强调,“让他们”并不意味着一味退让或当“老好人”,而是对现实与人性的一种务实尊重;“让我”则让我们懂得如何因势利导,让个人的判断和行动更加有效地应对当下处境。


三. 职场情境中的“让他们”运用

1. 当糟糕情绪或坏脾气出现时

职场人常常面临的典型场景包括:面对顶头上司的情绪化管理、同事的“甩锅”或者客户的漫无止境的责难。往往这些事件并非自身错误,却会让我们背负了额外的精神压力。

Robbins 的建议是:学会对这一切说“让他们”

——让老板继续糟糕情绪,让同事继续表现冷漠,让客户继续埋怨。关键在于,我们不要被他们带跑,造成严重的情绪内耗。

当我们说“让他们”时,自然会有疑虑:这岂不是退让,不做任何争取?事实上恰恰相反。当你焦躁地想改变对方的情绪与看法时,你便陷入无谓的消耗。可一旦你告诉自己“让他们”之后,你再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你会有更大的精力去思考并决定:“让我”去主动沟通,或者暂且置之不理,或者重新审视方案与对策。这种由外部环境抽离出来的自我统筹,能提升个人对整个局面的掌控感,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和身心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