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Simon Sinek谈“人性化”与商业成功

一. “个体”与“群体”
无论在商业组织还是家庭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是“个体”与“群体”两种角色的复合体:既要实现自我价值,也要注重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协作。这些所谓“人性技能”,包含了听、说、想、感的多重面向;它们在传统的“自助”话题里被忽略,却在团队合作与商业成功中扮演关键角色。
Sinek直言:“掌握这些技能,不仅是为了取得‘单次成功’,更是为了获得可持续的长久成就。”对企业与个人来说,后者才是真正的“无限赛局(Infinite Game)”所在。
二. 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
Simon Sinek在其著作中借用了哲学家James P. Carse提出的“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概念:
• 有限游戏(Finite Game):参赛者和规则明确,目标是赢或输,且有固定的结束时间。典型例子是足球比赛,比赛结束时一定有胜负之分。
• 无限游戏(Infinite Game):参与者的数量不确定、规则可变、目标是“持续进行游戏”,没有预设的终点。Sinek指出,商业与人生其实都是“无限赛局”,并不存在真正的“最终冠军”。
然而,我们常常把有限赛局的思维套用在无限游戏上,比如企业领导挂在嘴边的“我们必须打败竞争对手”“我们要成为市场第一”,却没有深思:“凭借哪些公认的衡量标准?时间上截止到哪一天?”在无限赛局里,“赢”并非目标,而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过分看重“赢”,往往会使组织陷入短期行为,牺牲团队信任、合作与创新的根基。
Sinek强调,企业(或个人)若只关注数字目标、季度业绩、涨跌排行,很容易养成“唯KPI论”的短视做法。相比之下,若能跳出“再赢一次”的循环,转而关注如何建立更牢固、更人性化的组织文化,我们才能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弹性与韧性。正如他所言:“我们要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地赢,而是持久地活在游戏里,并在这个过程中保有乐趣与自我成长。”
三. 让弱点不再被“藏匿”
在专业体育世界里,没有人能用“伪装”蒙混过关。若某位球员射门命中率下滑、某位选手对战术理解不足,立竿见影的场上表现会暴露他的短板。这种环境迫使运动员以及教练团队迅速找到漏洞、针对性提升。
然而,Sinek指出,很多企业对“短板”与“失误”的处理方式恰恰相反:因为害怕承担责任,员工常常“隐藏、逃避、敷衍”;领导者则缺乏及时的指导和耐心的交流机制,导致员工只能依靠“谎报、隐瞒和伪装”来保住饭碗。长此以往,团队文化会陷入恶性循环:内部沟通低效、信任度匮乏、冲突无法正面解决,面对突发危机更会“不堪一击”。
在体育圈,教练通常不会简单以“解雇”或“弃用”来处理表现下滑的球员,而是会辅以技能训练、心理调适,直到球员“不能或不愿”继续学。Sinek借此提醒商业世界:在雇佣或培养员工时,第一步不是想“如何淘汰”,而是看“如何帮助”;唯有先提供教练式的指导、完善的反馈制度,给个人一定的“心理安全感”,才能让真正的“人性技能”发挥作用。
四. 人性技能的四大核心——从沟通到相互理解
Sinek在访谈中提炼了帮助组织健康运转的几项“人性技能”:
(一)倾听
大多数管理者与员工其实都不擅长倾听。倾听不仅是“坐等他人说话”,而是带着好奇与耐心,给对方完整表达与思考的空间。同时,倾听是个复合型技能,需要真诚的提问、保持眼神与注意力、抑制住随时打断的冲动,更需要放下“权威感”,承认自己也可能有盲点。
(二)给予与接收反馈
反馈非单向,既包括如何给予,也包括如何接受。我们往往按照自己的偏好去“批评”或“纠正”他人,却忽视对方最能接受的方式。关键在于事先了解:“你更倾向被怎样指导?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比较合适?”例如,有人喜欢直截了当的建议,有人则需要事先“心理预热”或短时间的整理空间。
(三)有效对话与“对峙”
冲突在团队中无可避免,但冲突并不必然意味着吵架或撕裂。会“对话”的人,会先明确提出“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基于彼此尊重与事实材料开展讨论。可以用“我想和你进行一场不太舒服的对话,可能我会讲得不完美,希望你能谅解”来预先建立坦诚基础。在一个健康的团队里,“对峙”应该是坦率而温和的,不是互相攻击,而是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彰显与尊重他人边界
当“边界感”成为热词,人们容易把它误解为“我只要喊出我的限制,你就必须服从”。边界的真意是互相尊重,同时也不侵扰对方的时间和心理承受力。例如,如果某位同事常常是倾诉对象,他(她)也有权表明“目前我无法再承受更多情绪输出”。尊重别人的边界也意味着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时段的压力与需求,不宜用“你就该随时待命”“你应该愿意听我抱怨”来苛责。
五. 为什么“心理安全”会带来更强的执行力
不少企业主在看到“心理安全”这个词时,会立即担忧:“我们只强调温暖和包容,那绩效和竞争怎么办?” Sinek的回应是:真正的心理安全不是让大家“各过各的、相安无事”,而是通过建立信任,释放出组织内部更高的创造力与合作价值。
1. 情境对人性的影响
我们既是个体又属于群体,如果公司或团队营造的是“唯绩效论”“拿结果换奖金”的狭隘环境,员工很容易走向自我保护:藏拙、掩饰、内耗或互相攻击。长期这种文化,创新意愿也被扼杀,一旦外部环境巨变,团队没有足够凝聚力去化解困难。
2. 有时不完美的公开讨论比“完美隐瞒”更高效
如果某个人或某个团队数据下滑,领导者与当事人可以直言相告,甚至坦言“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一同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让员工感到被信任,被赋予了“抉择权”。此时,大家会更主动提供创意和协作,而非陷于焦虑和怨气。
3. 归属感与成长欲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常被套用在管理中,但Sinek指出,人类作为群体性物种,“归属感”往往排在更前位置。如果连“我是不是被团队接纳”都成问题,那么再高层次的自我发展目标都缺乏土壤。而心理安全使得人不必再浪费时间去隐藏自我,他们更愿意为组织的远景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