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几乎在所有事情上都失败了
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达成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先理解一个概念: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这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或动物在经历了多次无法逃避的负面刺激(例如痛苦、失败)后,逐渐学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法改变环境,最终放弃尝试。
你大概认识这样的人,也许就是那个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的朋友。跟他们聊天特别累,因为他们永远在打击自己的可能性,活在一种根深蒂固的“我不可能做到”的世界观里。他们遇到任何事情,第一反应永远是:“听起来不靠谱”,“我肯定不行”“万一失败了呢”。他们不停陷入这种选择性怀疑(selective skepticism),使得自己的人生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泡泡里,连尝试都懒得尝试。
是的,他们会永远停留在平庸线上。
但是残酷真相在于:
你之所以到处碰壁,并不是真的“失败太多”,而是你“失败得还不够多”。
你过早放弃,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
要知道,成功大多源自一种内在的自我博弈:当你接受那些负面结局“只能这样了”时,你就输了;当你培养出“任何领域都能胜任”的自信和心态时,你就赢了。
所以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两条重要思路:
1. 如何成为像那些最成功人物一样的“战略型思考者”?
2. 如何在开始前就“失败一次”——也就是利用“Pre-Mortem”技巧,提前模拟失败,帮你做好心理准备。
但在这之前,我们得先从“重塑信念”开始。因为只有当你的信念足够强,你才有动力去行动,并学会真正地利用“失败和不确定性”的价值。
一、大脑游戏
你有没有一个一直想去实现的项目?或一个期待达到的目标?
人类的天性就是不断突破一个又一个瓶颈:从原先的舒适圈中挣脱,成长出新的可能性。然而,大多数人却被困在自己的思维模式里,无法迈出第一步。我相信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我们都身处一个“大脑游戏”里,却对“游戏规则”了解得太少。
1. 大脑作为“解释世界”的过滤器
我们透过“故事”来理解世界。这些故事就像一个个互动式的游戏,有目标、有规则、有可供选择的行动。它为我们提供了“框架”,让我们在混乱中获得秩序和清晰。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自己正在演绎的到底是哪一个故事。他们循着父母或社会给出的脚本,去当一个“合格的NPC。
你的身份认同(identity),其实就像一张过滤器,会把你注意力所能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
• 你只会留意能帮你实现当前目标的信息。
• 你只会留意与你价值观契合的内容。
• 你只会留意能印证你已深信不疑的事情。
当你想创业,却用“打工人”的思维去过滤信息;或者想减肥,却用“我是易胖体质”的视角去审视世界,难怪你会陷入“行动-失败-放弃”的循环。根本原因在于,你并没有重新定义自己是谁。
换言之,你之所以几乎在所有事情上都失败,并不是因为外在环境有多糟,而是你对现实的解释方式阻碍了成功所需的信息流动。
你信吗,
在同样的情境下,不同的身份认同会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并最终影响选择与结果的积累。
2. 错误才是唯一“真相”来源
很多人在失败后,会通过看书上课咨询...迫不及待想找一条“完美的方法”,却忘了所有的知识、观点都只是“地图”。它们可以给你照亮前方,却无法替你决定具体的脚步怎么走、要不要跨过那个陷阱。更重要的是,你并不知道那些成功人士到底是如何思考的,以及他们当初做出了哪些“痛苦但关键”的试错。他们不会告诉我们。
真正能够100%帮助你成长的,其实是你的“错误本身”。它就像镜子,会毫不留情地把你内心的弱点和局限暴露出来——那才是最精确的反馈。失败的信号/噪音比能达到100:1,远高于任何纸上谈兵的理论。
问题在于,大部分人对“失败”只有排斥或恐惧。他们不明白,失败是他们唯一量身定制的“私人教师”。他们想靠听课、刷短视频“越学越成功”,却忘了最终能帮你跨越障碍的,永远是亲身实践与试错,而不是别人的地图。
3. 成功源于“战略思考”
就像我们想在游戏里获胜一样,我们也需要一份“策略”(Strategy)。
策略不是一个“冗长的行动计划”,而是你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为了实现一个核心目标而持续演化的一套思维方式。这个目标可以是任何东西:创业、减肥、寻找新工作、学习一项新技能等等。缺乏战略的人生大概率会流于平庸;拥有战略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把失败转化成前进的燃料。
二、如何成为一个具有成功潜质的思考者
1. 战略意图(Strategic Intent)
先聚焦你想达成的“方向”。你可能厌倦了现在的工作、身材或生活节奏,那么你想把它变成怎样?给出几个可行的未来版本,选择一个你最想投入的“宏观游戏”。
2. 自我审视(Self Analysis)
你需要清楚自己的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优点是什么?缺点又在怎样拖你的后腿?你有哪些可利用的资源和人脉?外部环境中又有什么在不断削弱你?
3. 战略准备(Strategic Preparation)
要想改变身份认同,就得让自己身处一个全新环境。改变阅读的习惯、拜托短视频的精神阶段,投资新的课程或技能、甚至屏蔽那些带给你负面影响的声音。这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加能激发你行动的成长空间。
4. 力量集中(Concentration of Force)
你必须把精力投入到能够真正带来杠杆效应的项目或行动上。列出3-5个可能帮助你达成目标的项目,选出那个最有可能带来“决定性胜利”的,然后把每天最宝贵的1-2小时投入到该项目里。如果你想创业,可能是从社交媒体或邮箱订阅开始,先建立个人品牌或受众群,这会让你后续做任何事都更轻松。
5. 纪律执行(Disciplined Execution)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坠入当前这条生活轨迹的,因为我们根本没设计它。每天执行那3-5个关键任务,把其余时间也围绕这些目标展开:阅读、社交、饮食、休息都要为它服务。将这些“关键行动”变成你新的“日常”,而不是偶尔的“充电式努力”。
6. 保持适应性(Adaptability)
战略也好,计划也罢,都不是一成不变。你要学会用反馈来调整方向。当事情不顺时,问问自己:我还能尝试什么新方法?我又犯了哪些错误?如何修正?记住:错误才是唯一真实的老师。不断试验,才能不断进步。
7. 研究自然的通用原则(Study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Nature)
任何一个成功或失败的过程,你会经历高潮与低谷,面临挑战与机遇。一切都在波动产生能量。如果你能将每一次波动都视为故事的一个章节,而不是某种永久的状态,你会更灵活地寻找突破口。
三、开始前就先“死”一次
“战略的本质在于选择哪些事情不做。”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很多人并非因为“缺乏执行力”才失败,而是他们在项目中途被心理上的各种阻力扳倒了。
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
• 过度分析(拖延行动)
• 被别人的看法击中,迷失大方向
• 缺乏关键技能,结果闭门造车
• 金钱或时间压力,迫使他们半途而废
• 因重复枯燥工作而倦怠
• 一味追求高大上的事情,却忽视眼前可做的朴实项目
等到真正陷进困境,焦虑与生存本能就会掌控你的大脑,让你短视而畏缩。为了应对这种问题,我建议你做一个Pre-Mortem,先失败一次。
如何做Pre-Mortem
1. 预想彻底失败的场景
想象你规划的项目最终一败涂地,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它长什么样?生活会如何失控?
2. 列举所有失败原因
包括心理层面的弱点(自我怀疑、懒散、对他人言论过度敏感等)和外在环境(资金、时间、社交关系)。通通写下。
3. 优先级排序
哪些原因对你的失败威胁最大?哪些是你最可能犯的错?把它们排在前面。
4. 给出对应对策
针对每个高危因素,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必要时,你可以求助AI工具或导师寻求灵感。
完成这四步后,你会对潜在陷阱非常清晰,也就能在行动前调整策略、制定备用方案。如此一来,你的失败成本和失败恐惧都会显著降低。
最后
所有的方法都在此——但如果你只是停留在阅读而不行动,那么结果并不会有任何改变。
你并非真的什么也做不了,只是你还不够了解“失败”的真价值,也没去主动创造“让自己犯错并学习”的环境。
如果你能把每一次痛苦与挫折都当成蜕变的机会,你终将打破固有的身份认同,重塑新的自我,并拿回人生的主导权。
祝你在未来的创业路上都能一切顺利。记住,勇于接纳失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