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 WOOW

WAN WOOW

专注一人创业与个人成长,帮你打造可变现的赚钱系统和个人品牌。

从1到37.78倍的蜕变——《Atomic Habits》

从1到37.78倍的蜕变——《Atomic Habits》

这本书应该是这几年最受欢迎的关于生产力的著作,也是我的床头书之一。 阅读这本书我们只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通过自我提升来获得更好的生活? 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在《原子习惯》(Atomic Habits)中指出:真正能够引领我们持续前行的,并非偶尔的灵感火花或一次性的大动作,而是那些“微小却可叠加”的行动习惯。 在《原子习惯》里,我们看到一个关键主张:想要真正改变自我,不能只停留在“设定目标”层面,而是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系统与过程”上。当你日复一日地重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时,复利效应会在未来某个时刻让成果爆发。与之相对,如果我们固守某些坏习惯,则会像温水煮青蛙般逐步消耗自己的潜能与机会。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借助这本书的一些核心观点,来聊聊如何从“微小行动”到“自我迭代”。 一. “微小习惯”的本质:从表面现象到深度改变 1. “1%优化”的威力:聚沙成塔与复利效应
19 min read
如何实现真正的自由——《每周工作 4 小时》读书笔记

如何实现真正的自由——《每周工作 4 小时》读书笔记

今天和大家聊聊《每周工作4小时》这本书。作者时我非常喜欢的年轻创业领袖Tim Ferriss。我关注他的YouTube频道有几年的时间了,受益匪浅,强烈建议大家去看下。 这本书主要提出了一个“看似荒谬”的主张:我们能否只工作极少的时间,却依旧获得足以支撑理想生活的收益,从而把更多的日子投入到更具价值和乐趣的事情上? 很多人觉得这种观点很“反直觉”或者是个噱头。但是越来越多读者开始在其中找到新的思维路径:如果我们真的能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更高效率,甚至把一些重复性或事务性的工作外包或自动化,那么传统的“按时耗来赚钱”模式,就未必是唯一选项。 我会对本书的关键观念进行梳理,并结合一些自我思考与实践体会,让你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当下就开始迈向“真自由”。你会看到:费里斯所讲的并不只是“减少工作时长”,而是一整套基于“Lifestyle Design(生活方式设计)”的理念体系。和我们之前谈过的“真需求”相似,这本书也在提醒我们,要跳出社会习以为常的“标准路径”,从而直面一个问题: 你究竟为什么要忙? 二. “真自由”的本质:远离“假忙”、拥抱“
14 min read
告别线性思维,创建你的超级思维系统《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
Paid-members only

告别线性思维,创建你的超级思维系统《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我们经常面临复杂而棘手的问题。单纯依赖线性思维或碎片化分析往往难以抓住问题的根本,更遑论提出有效而持久的解决方案。美国学者 Donella H. Meadows 在其著作《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中,提出了一种兼具通用性和实践意义的思维模式——系统思维。这一思维方法强调从整体出发,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以期在纷繁的社会和自然议题中找出更深层次的动态规律。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我对《Thinking in Systems》这本书的一些思考和梳理。希望能帮助你对系统思维形成直观而又深刻的理解,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更从容、更具创造性地寻找突破口。 二. “系统”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在书的开篇,Meadows 以多个案例来帮助读者区分“系统”和“零散集合”的差别。一个系统并不仅仅是若干要素的堆砌,而是指: 1. 若干彼此关联的元素(Elements) 2. 元素间的相互连接关系(Interconnections) 3. 系统所服务或实现的目标/功能(Function
14 min read
利用AI Agent实现“无人团队式”增益

利用AI Agent实现“无人团队式”增益

在创业的早期,人往往对“规模化”抱有美好憧憬:我们希望解决真实问题,希望足够多的客户为之买单,也希望营收增长超过成本。 但是个体创业者(solopreneurs)往往会面临这样的窘境:没有足够预算雇佣员工,一人要同时充当产品经理、客服、财务、营销等多重角色。日复一日,被琐碎与挑战淹没,难以抽身做更具长远影响的战略决策。 现在随着AI技术的迅速普及,AI Agent(自主型AI代理人)开始扮演“多重分身”,能在客服、排程、营销等多维度给个人创业者带来巨大助力。它像是“随时可召唤的智能帮手”,帮助大家在正式雇员到来之前,就能让业务实现一定程度的自运转。 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自身对小型团队或个体创业的观察,探讨AI Agent在五大关键领域能带来的“无人团队式”增益:完善客服体系、管理排程事务、强化营销输出、优化内部流程以及挖掘新商业机会。当然AI Agent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对于那些仍在独木桥上摸索的个人来说,或许能有帮助。 可以做全时段客服支持,不再“为售后所累” 在企业初创阶段,创始人需要承担无数职责。
13 min read
找回财富自由的初心—《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
财富思维

找回财富自由的初心—《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

与我们印象中的“富人”形象不同,一些我们身边的“邻家百万富翁”,并不会热衷于炫耀豪车和名表。他们更多的是大量持有股票、债券、地产等资产,财务稳健且不断积累。他们用实际行动戳穿了一个流行的误解:高收入并不意味着高净值。 《邻家的百万富翁》(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我们对“富人”常见的偏见不同,这些隐形的百万富翁凭借勤勉和节俭,过着平淡的生活,却积累了足够足以保障财务自由的资产。为何这些身家过百万(甚至数百万)的人,能过着看似“普通”的生活,却在财富维度上远超多数人?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1. 为何高收入不等同于富有? 2. “邻家百万富翁”的节俭与自我约束有何深层的动力? 3. 如何分辨真实的“财富积累路径”和被消费主义包装的“伪富足”? 4. 我们能从他们的经验里学到哪些理财与自我提升的方法? 5. 如何看待财富与“人性”、与“社会预期”之间的矛盾与平衡?
13 min read
让少数的关键因素创造最大的价值——《The 80/20 Principle》
Paid-members only

让少数的关键因素创造最大的价值——《The 80/20 Principle》

一. 时间革命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时间管理”与“资源分配”的思考也逐渐走向深入。“80/20法则”(又称帕累托法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屡被引用,并被众多企业家、管理者及个人成长专家奉为“高效行动”的指导原则。 在 Richard Koch 的书《The 80/20 Principle: Detonating a Time Revolution》 (以下简称《时间革命》)中,他详细阐述了“80/20法则”在时间管理与人生选择上的应用逻辑,并给出七个步骤,以期帮助读者引爆一场“时间革命”(time revolution)。我将结合《Time Revolution》的主要论点,为你系统整理出如何利用 80/20 思维重构个人与职场的时间分配方式,进而提高生活与工作的整体质效。 二.
17 min read
比财富更重要的财富——《The 5 Types of Wealth》读书笔记
Paid-members only

比财富更重要的财富——《The 5 Types of Wealth》读书笔记

如果你拥有随心所欲的自由,你会付出什么代价? 能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何时做就何时做,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花费至少 35 年的时间——直到攒够足以退休的财富,才获得这种自由。 很多人别无选择。在你能挣到足够维持食物、住所、安全的基本需求之前,很难有余力去思考其他事情。有的人财富丰厚,却不断追逐更多金钱,为此牺牲了原本的梦想。 也有的人资金有限,却宁可优先选择追逐梦想,而非金钱。 2020年,我辞去了在一份营销的全职工作,自己开始运营一家品牌咨询机构。 从原先每周工作 40+ 小时(包括周末的副业),变成了每周不到 20 小时的工作量。 这就像得到了一次“时间加薪”(Time raise)。 实际上,我只是将“财富”从一种形态转移到另一种形态:不再把重心放在“金钱财富”,而是优先保障“时间财富”。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谈到不同形式的财富,并探讨为什么我们的社会普遍会将“金钱财富”置于其他财富之上。 用
13 min read
如何用“PMF“理念创建持久的商业价值
Paid-members only

如何用“PMF“理念创建持久的商业价值

初创公司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产品能否在短期内找到足够数量的“刚需用户”,并持续获得市场的正向反馈。 这并不仅仅是对使用体验的探究,更是对商业模式、价值主张和市场氛围的综合审视。用行业术语来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PMF(Product-Market Fit,产品与市场的最佳契合度)。 “PMF是创业早期唯一重要的事情。”—— Marc Andreessen。 它的核心在于:如果你没有办法让你的产品真正满足特定市场的真实需求,那么再顶级的营销手段也只能是“烧钱”,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增长和盈利模式。PMF并不只是一个理论概念,在实践中你可以通过市场细分、MVP测试、用户留存、NPS调查等手段,来检验产品在市场中的真实水位。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一聊PMF。 先说核心结论: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找一个看似风口的机会,而是找到真正能够支撑产品和商业走得长远的需求动力。 概念源起与发展:从投资理念到创业王牌 1. PMF 的投资基因 PMF 这一概念最初是由风险投资领袖 Don Valentine 的投资风格启发而来。Andy Rachleff 观察到在创业圈里,很多公司之所以失败,
17 min read
影响一生的财富心理学
Paid-members only
财富思维

影响一生的财富心理学

今天我们来聊聊财富心理学。 在《The Psychology of Money(中文常译《金钱的心理学》)》这本书中,作者摩根·豪斯尔(Morgan Housel)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相:金钱并不单是财务公式、收益率或市场波动这么简单,而更多地关乎人的行为模式、心理偏误以及对人生目标的认识和理解。 金钱的运作背后,是人性驱动与情感交织。 《The Psychology of Money》告诉我们,关于金钱的成功与否,与个人智商或学历的相关度远低于我们想象,其核心在于我们如何看待风险与运气,在于我们的“行为模式”是否能持续而理性地应对不可预知的波动。 希望通过这篇读书笔记,可以帮助你了解和思考: 1. “金钱心理学”的本质 2. 区分真正的财富积累与“虚假繁荣”,探讨长期价值与短期刺激之间的差别。 3. 我们该如何“用心理学的眼光”看待金钱,进而更好地引领自己的财务与人生路径。 所谓“有多少才算够”,或者说“如何平衡自己的贪婪与恐惧”,在商业社会高速变迁的当下,
17 min read
利用“反脆弱系统”把握新的财富机遇
Paid-members only

利用“反脆弱系统”把握新的财富机遇

我们常常谈到黑天鹅事件。在当今高度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随机性和不可预测的冲击。我们希望通过“风险管控”与“稳健策略”,将波动尽量压缩到最低水平,以图在一个可控、可预判的环境中发展。 然而,纳西姆·尼可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在其著作《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概念——“反脆弱性”(Antifragility)。他指出, 某些系统在面对外界冲击和混乱时,不仅能够抵御或修复自身,还能从这些不确定性、波动和打击中获益、变得更加强大。 这也是我们的“高价值个体财富增长系统”之中,必不可少的系统之一。 “反脆弱”是把握不确定性带来的机会,用动态演进的方式不断进化。这种特质不仅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也是我们应对复杂时代的一种思维转变。 今天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帮助大家梳理, • 什么是“反脆弱”? • 面对不可预测的黑天鹅事件与不确定性,
14 min read
如何以“Hacking Growth”模式驱动全生命周期增长:深度解读《Hacking Growth》
Paid-members only

如何以“Hacking Growth”模式驱动全生命周期增长:深度解读《Hacking Growth》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营销与增长模式。 过去数十年里,企业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大规模广告投入、线下促销、PR活动等。但进入互联网与移动时代后,流量红利逐渐消退,广告成本节节攀升,用户注意力越发碎片化,传统“大投放”模式产生的投入产出比(ROI)迅速下滑。与此同时,数据分析和用户行为追踪手段的成熟,使我们可以更精准地了解用户从何处来到网站或APP、他们在使用过程中的流失点在哪里、以及他们对哪些功能最感兴趣。这让“基于数据进行精细化运营”成为可能。 Sean Ellis 与 Morgan Brown 在《Hacking Growth》一书中提出了“增长黑客(Growth Hacking)”的方法论:以数据驱动、快速试验、跨职能团队合作的方式,系统化提升企业在“获客-激活-留存-变现-推荐”各个环节的表现,实现可持续且高效率的增长。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下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即增长黑客模式:Acquisition(获客)、Activation(激活)、Retention(留存)
19 min read
如何利用“第三驱动力”改变人生——《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
Paid-members only

如何利用“第三驱动力”改变人生——《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

一. 从“奖励与惩罚”到“内在驱动力” 我们大多数人在工作中最大的动力无外乎指标和奖励。例如奖金、升职机会等,似乎可以有效驱动人们持续投入并获取更高绩效。但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在他的《驱动力》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真正持久而高效的动力并不来源于“胡萝卜+大棒”的模式,而是基于人们发自内心的热情、好奇和对意义的追求。 换言之,丹尼尔所强调的“第三驱动力”(intrinsic motivation),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具力量与价值。 在这本书中,丹尼尔基于大量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揭示了传统“科学管理”模式(他称之为“Motivation 2.0”)的局限性,并主张以“自主、精通、意义”三大元素为核心的“新型动力体系”(也可理解为“Motivation 3.0”
18 min read
对需求的永恒思考:坐下来聊聊梁宁的《真需求》
Paid-members only

对需求的永恒思考:坐下来聊聊梁宁的《真需求》

这本书是一本需要你慢下来,边看边思考的一本书。因此,我希望你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同样可以慢下来。 一. 从“需求”到“真需求” “需求”,“价值”,这两个词每时每刻都会被频繁地提及。 从用户调研、产品设计到市场营销,每一个环节都在围绕需求不断打磨。然而,在所有的企业都纷纷强调“以需求为导向”之时,有多少企业真正能够直击人心、深度解决痛点的产品与服务。梁宁在《真需求》这本书中,为我们剖析了需求与“真需求”之间的根本区别: 不是所有需求都能够催生出具有持久价值的产品或模式;只有那些在宏观趋势中能够帮助人们实现长远目标,且在微观体验上能够解决痛点、甚至满足更深层次渴望的需求,才是真正值得捕捉和投入的方向。 当我们在谈论需求时,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例如用户说了什么什么,或是简单将用户反馈当作指标。这样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企业在功能堆砌和短期商业利益中迷失,投入了大量资源却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壁垒或难以得到持久的用户信赖;二是用户对于产品没有什么归属感,他们随时会转向市场上功能相似,却体验更优或价格更低的其他产品。这就引出了梁宁所强调的关键: 我们必须先识别“真需求”,再进行
21 min read
幸福与自由——平衡内在与外在的智慧:《纳瓦尔宝典》深度解析(3)
Paid-members only
财富思维

幸福与自由——平衡内在与外在的智慧:《纳瓦尔宝典》深度解析(3)

回顾前两篇文章,我们重点探讨了“高价值个体”从思维到行动的转变之道,并剖析了如何通过财富创造与实践来提升个人的社会价值。然而,真正的成长与成功并非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纳瓦尔宝典》中,纳瓦尔同样花了大量篇幅阐述“幸福”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 追求财富只是手段,目的是为自己赢得更多自由度去选择想做的事;可倘若内心充满焦虑与空虚,再多的金钱与名声也难以带来真正的满足。 因此,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聚焦于幸福、自由与平衡三个核心维度,来探讨纳瓦尔的洞见,包括: • 为何幸福是一种“可习得”的技能? • 如何从“外在成功”的追逐转向“内在平静”的构建? • 自我觉察与身心灵修炼在高价值个体的成长中扮演何种关键角色? • 如何让“财富增长”与“内心自由”实现双赢,不陷入单一维度的极端之中? 对真正的高价值个体而言,目标不只是成为事业的胜利者,也不局限于获得金钱与地位的累积;更重要的是能够拥有身心自由、精神饱满、对社会抱持善意与贡献的状态。当我们拥有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资本,就更容易在更高层次上完成自我超越,并放大对社会的整体贡献。 一. 幸福是可习得的能力   1.
14 min read
创造财富的战略与实践——从定位到杠杆:《纳瓦尔宝典》深度解析(2)
Paid-members only
财富思维

创造财富的战略与实践——从定位到杠杆:《纳瓦尔宝典》深度解析(2)

在第一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为何要成为“高价值个体”以及如何从思维和自我认知上进行转变。但思维的升级只是第一步。 纳瓦尔在《纳瓦尔宝典》中给出的另一大核心,就是关于如何通过具体的战略与工具来“创造财富”。这里所说的“财富”,不仅指狭义上的金钱收入,更包括能够持续复利的商业模式、人际网络、个人品牌以及各类形式的资产。 在本篇文章里,我们将对纳瓦尔所提出的“财富创造系统”进行更深入的阐述:如何发现并培养自己的“独特知识”,如何通过担责与冒险获取更高回报,如何将“杠杆(leverage)”巧妙运用到极致,以及如何通过一个个长线的“复利”过程让回报成倍、甚至数十倍增长。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逐步形成自己的“高价值个体财富增长系统”,最终实现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双丰收。 第一部分:心态转变与建立个人品牌   1.从“打工心态”到“创业家心态” 纳瓦尔指出,若想在财富创造层面实现跃迁,就要敢于主动承担更多责任。这往往意味着你不再仅仅对上级或KPI负责,而是以“创业家心态”去衡量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这并不要求你一定要成立公司或正式合伙,但需要抱持一种“
13 min read
如何成为“高价值个体”——《纳瓦尔宝典》深度解析(1)
财富思维

如何成为“高价值个体”——《纳瓦尔宝典》深度解析(1)

如果要我推荐10本经典的创业书或者财富类书籍。这本 《纳瓦尔宝典》一定会在其中。而且,它也一直是我的枕边书之一。 我打算分三期来深度解读下这本书。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第一个问题:我如何才能更“有价值”? 在《纳瓦尔宝典》中,纳瓦尔(Naval Ravikant)提出了一系列对于财富、幸福、个人成长以及人生意义的洞见。他的核心思想并不是简单地教人“如何快速赚钱”,而是提供一套综合了自我认知、能力培养、行动策略和心灵修炼的系统性方法,帮助每个人从根本上提升个人价值。  当我们提到“高价值个体”,很多人会想到社会地位、金钱等层面。但纳瓦尔的观点更深层: 真正的高价值个体不只是追求金钱数字或名头,而是能够在持续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拥有长期的财富增长与内心的幸福自由。 这也是一直以来我所追求的目标。 只有当你具备真正稀缺的洞察力、执行力、长期合作能力以及深度的自我觉察能力时,你才能在这个信息高速流动的时代站稳脚跟,并被“市场”——也就是更广泛的社会——“持续高价买单”。 本篇文章我计划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 • 打破“传统思维”与“阶层局限” • 发现内在驱动力与兴趣 •
17 min read
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成功:创业者应该拥有的特质
Paid-members only

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成功:创业者应该拥有的特质

很多人都怀揣着创业梦想,希望能摆脱朝九晚五的束缚并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然而,从“想要创业”到真正建立市值逾百万甚至上亿的公司,期间所需的知识与心态转变,往往远超想象。 在研究了数十位成功企业家的专访后我们发现了他们都会非常关注创业者在某些方面所表现出的特质。这些人所创办的公司价值从数百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包括我们所熟悉的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维珍集团创始人)、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创始人)、约翰·麦基(John Mackey,全食超市Whole Foods及健康品牌Love.Life创始人)等。他们在访谈中谈及了创业过程中经历的机遇、挑战与关键思维转变,如何发挥自己的特质来获得持久的竞争力。 第一部分:保持好奇心与开放心态 在商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元化的今天,“好奇心”与“开放心态”不再只是个人成长的加分项,更是一种驱动企业与个人不断进步的核心力量。成功创业者往往具备一种“持续探索”的精神,他们不会因短期成就而停滞不前,也不会因挫折而放弃对未知的追寻。 1. 拓展视野:从跨界思维中汲取灵感 跨
13 min read
2025 创业指南:如何站对风口,选对赛道

2025 创业指南:如何站对风口,选对赛道

2025,每个想创业的人,都需要找准人性最底层、最强烈的欲望或需求。 人的本质欲求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10种: * 男人的欲望 * 女人追求美丽 * 老人对健康的渴望 * 孩子的教育 * 富人的恐失与资产保值 * 穷人对快速致富的冲动 * 对地位与身份的追逐 * 对娱乐与逃避现实的需求 * 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 爱和陪伴 * 方便与即时满足 * 对死亡的恐惧与精神需求 这些需求都是可以在任何时代切中“人性”要害的创业机会。 一、风口与底层需求 2025 年,人们的消费习惯与意识形态继续被数字化、智能化深度改造。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不断更新大众的生活方式。要想占得先机,就必须敏锐地洞察:哪些底层需求随着技术的升级被放大,又或者被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 例如,游戏结合 5G、VR、AR 以及社交平台的新玩法,会产生更多元的“虚拟社交+娱乐”生态。再比如,“女人爱美”不再局限于化妆品、电商直播,而是发展出抗衰老基因检测、皮肤管理、
7 min read
品牌如何连接你的消费者社群:从被动听众到积极共创
个人品牌

品牌如何连接你的消费者社群:从被动听众到积极共创

如今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正悄然发生转变。 消费者不再是单向接受信息的“听众”。真正具有价值的对话、协作和洞见,都在那些难以被社交监听平台捕捉到的消费者社群中孕育而生。品牌如何在这样的社群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是每一位营销或者品牌管理人员速要思考的问题。 一、先要区别你的听众与社群 很多品牌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但受众并不等同于社群。 受众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你做社交媒体营销,发布广告等,一旦品牌停止传递信息,他们也就不再继续接收信息了; 而社群则是由彼此认识、互动和信任构成的像“邻里”一样的社区。例如,耐克、宜家和乐高等品牌不仅拥有大量消费者,更通过构建专属的社群,激发了用户的情感共鸣和品牌归属感。 二、品牌连接消费者社群的必要性 你发现,消费者已经在各个地方开始讨论你的品牌。 问题在于,你是选择成为这场对话的参与者,还是只能作为一个尴尬的局外人远观? 如果能够加入消费者社群,不仅能够帮助品牌获得第一手的用户反馈,还能为品牌赋予更高的情感价值。 消费者社群的三大核心特征 1. 共融性(Communion): 在一个健康的社群中,成员之间建
6 min read
如何保持原创写作和独立思考

如何保持原创写作和独立思考

“对某个信念保持怀疑,但对自己的信念却毫不怀疑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怀疑者——他们只是盲目和愚蠢。” 一、这不一定是身份认同 我们常常会因为社交媒体上一篇极具说服力的文章而陷入单一的思维模式。无论是“最佳”饮食方案、商业模式还是生活价值观,快速的信息冲击和短暂的多巴胺快感,会让人迅速将某种观点内化为身份认同。于是,这种观点就会变成一种你深信不疑的“新宗教”,使得我们忽略甚至排斥所有其他真相。大脑的判断已经先入为主了。 正如哲学家塞克斯图斯·恩披里柯所说: “对每一个论点,都有一个相等的反对论点。” 每个观点都有反面,每个道理都有漏洞。真正的独立思维不是站在某一方不动摇,而是时刻准备推翻自己的认知。 二、如何培养原创思维 我们该如何保持原创的思考方式?答案并不在于寻找全新的论点,而在于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已有的观点。 1. 尝试用自己的角度和口吻来说别人的话 许多创作者苦恼于“我只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但其实原创并非要求完全颠覆旧有思想,而是要从你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出发,给出一个新鲜的解读。 “你可以卖市场上有的东西,只不过加上你的独特风味。”
4 min read
听Davie Fogarty聊创业的失败经历

听Davie Fogarty聊创业的失败经历

(Davie Fogarty, 'The Oodie'创始人兼CEO, 澳大利亚增长最快的电商品牌之一) 也许你听了太多“如何快速暴富”的故事,却很少有人会坦诚分享自己的失误与失败。这篇文章通过Davie Fogarty的一次访谈,一起回顾他的创业旅程,从他的失败经历,我们是否能学到哪些经验和教训。我们听听Davie Fogarty怎么说: 一、那个决定一切的开始 1. 毕业失败、创业失败、人生低谷 2017年末,我23岁,大学挂科,被迫退学,曾经的多个生意尝试也都以失败告终。帐户里所剩无几,想要“成为百万富翁”的憧憬已经快被现实的压力击得粉碎。我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每天晚上都在刷YouTube,看那些“成功学”视频,心里反复盘问自己:我真的行吗?我有没有天赋? 2. 机会总在不经意间降临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某一天,我在Facebook上看到了一篇关于“自制加重毯(weighted blanket)”的帖子—
8 min read
「执着」成就非凡:从 0 到数亿美金的自我突破——David Heacock深度访谈
Paid-members only

「执着」成就非凡:从 0 到数亿美金的自我突破——David Heacock深度访谈

今天我们来聊聊另一位传奇创业人物,David Heacock( the founder and CEO of Filterbuy)。带你走进 David 的创业和思考世界。 十二年间,他从一间位于阿拉巴马州的制造工厂起步,把一家专注空滤产品(空气过滤器)和室内空气质量解决方案的公司,从零规模一步步带向每年逾 2.5 亿美金的营收。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并不仅仅满足于现在的成功,而是“烧掉所有退路”,将目标锁定在未来十年内向 10 亿乃至更大规模的室内空气质量公司迈进。 “如果你想要在某件事情上有巨大突破,就必须真正地执着,否则你就会输给那些比你更专注、更痴迷的人。” 一、什么是执着:“使命驱动” David 反复提及的一个词就是“Obsessed”(执着/痴迷)。 在他看来,当你要建立一份“10 亿美元或以上”的事业时,你所面对的不仅是市场机会,还有那些同样有远大目标、并且极度专注的竞争对手。若不投入 100%
10 min read
0.5秒:身体语言塑造气场与自信的微妙力量 (附研究报告)

0.5秒:身体语言塑造气场与自信的微妙力量 (附研究报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一个事实:人们对你的第一印象往往只需短短0.5秒。也就是说,看你第一眼时,你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姿态便已经在无声地传递出你的情感状态和内在信心。 正如哈佛大学研究表明《Half a Minute: Predicting Teacher Evaluations From Thin Slices of Nonverbal Behavior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极短时间的“薄片”信息足以预测出一个人的许多关键特质。这种现象不仅适用于教育领域,同样也对职场、社交甚至个人魅力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 一、薄片效应与非言语行为 “薄片”理论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极短的非言语行为片段形成对一个人性格与能力的整体印象。 研究表明,即使只有几秒钟甚至半秒的观察时间,外部观察者也能对个体的情绪、态度和可信度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非言语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肢体姿态、眼神交流以及微妙的手势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一个人“气场”的直观感受。 此外,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天生倾向于利用启发式和快速判断来填补信息空白,这使得极短时间内传递
7 min read
走出“想太多”与焦虑困境:学会自我释放,自我修复的心理学技巧和实用指南(附E-book下载)
个人成长

走出“想太多”与焦虑困境:学会自我释放,自我修复的心理学技巧和实用指南(附E-book下载)

总是担心事情出错?睡前躺在床上,脑子却停不下来? 因为害怕失败,一直拖延不敢开始? 反复想着“我不够好”,被焦虑折磨得筋疲力尽? 别担心,你并不孤单。 《走出“想太多”与焦虑困境》这本电子书,通过整理Dr. Julie Smith的访谈,博客, 文章,以及咨询等资料和信息并结合自身的思考和经历,用温暖而科学的方法,帮你拆解“过度思考”的根源,教你如何与焦虑和平共处,找回内心的平衡与力量。 你会发现:真正能带你走出情绪困境的,不是压抑自己,而是学会接纳、觉察、调整。 让自己成为内心安定而强大的人,从现在开始。 点击下方链接免费下载: 走出想太多与焦虑困境走出想太多与焦虑困境.pdf10 MBdownload-circle
1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