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

帮助你在人生关键维度全面进阶,成为更强大的自己,并且提升幸福感和积极状态。
40岁,才是花开时刻
个人成长

40岁,才是花开时刻

自我发现与商业价值互相成就, 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获得富足与自由。 过好人生第二曲线   唯有当你不再只为生存本身所累,才能真正感受创造的魅力;也只有当你敢于直面市场的考验,你才有机会将自身的独特洞见带给世界。 当自我成长与商业价值互为因果,‘我是谁’和‘如何赚钱’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反倒得以在更高层次上融合。 努力为自己,也是成就他人。 你是否感到陷入困境: * 工作反复卡在瓶颈,薪资上涨乏力,天天拼命加班却看不到前景; * 每天打开手机就被海量短视频轰炸,时间与注意力被不断消耗,却难以静下心来思考真正的未来; * 想创业却苦于没本钱、没方向;想做副业又搞不懂流量和商业运营,怎么也迈不出第一步; * 日常压力和焦虑逐渐蔓延,甚至影响到家庭和孩子的成长; * 有很多想法但不敢随便折腾,却又不甘心,于是过一天算一天…… 我们为什么挣扎? 人生的成长期其实是从10岁、20岁一路延续到30岁,经历了各种尝试、社会历练和大量的挫折磨砺之后,40岁正是花开绽放的时候。 现在是我们能够真正掌控自己事业和生活的关键时刻。 如果你仍然在现实与理想生活之间挣扎,那
6 min read
如何用创造力在未来10年脱颖而出

如何用创造力在未来10年脱颖而出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大大颠覆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极大的解放了我们的生产力。 人们可以利用技术腾出空间去追求更有创意的事物。到那时也带来了另一种挑战: “低技能劳动岗位正在消失。” 历史一次次证明,这种模式不可避免。看看过去几十年,低技能工作逐渐被机器和自动化取代,这不是意外,而是进化的一部分。 如果一份工作不需要创造力,我敢说,它迟早会被人工智能或自动化彻底淘汰。 我们之前聊过这个话题,要么创造,要么被创造。这就是今天的主题。 创造力是21世纪的超级技能 我坚信,意识是现实的基石,而驾驭意识的能力——也就是从混乱中创造秩序——是21世纪最伟大的技能。 什么意思呢?看看这些: * 从不确定中创造确定 * 从无意义中创造意义 * 从混乱中创造清晰 * 从分心中创造专注 * 从噪音中创造信号 * 从无中创造有 * 从失败中创造成功 * 从挣扎中创造意义 * 从死亡中创造生命 * 从负面中创造正面 这就是通往你个人成功的路径。 自然是创造性的,人也是。我们的潜意识就像个巨大的存储库,收集我们通过感官接触到的一切信息——就像在收集点,等着你用意识去连
5 min read
你为什么总是“精神过劳”?三个Tips帮助你保持最佳状态

你为什么总是“精神过劳”?三个Tips帮助你保持最佳状态

你有没有发现, 有些人把过度工作视为“一种值得骄傲的事”。你看,所有人都能见证他的努力。看似热血,但忽略了真正让人取得长久成就的关键:深度休息与专注。 结果就是: • 我们在“追求成果”的路上越跑越快,却忘了专注力的复利价值。 • 热衷于快节奏、多任务,反倒失去了深耕一件事所带来的真正效益。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如何让你重新掌握“工作—休息—成长”的平衡。如何让你的生产力和生活品质发生巨大跃迁。 一、“生产力”的悖论:真正的高效源自更好的休息 很多顶尖创作者、企业家并不把“工作时长”当成功指标;他们反倒更在意如何让自己充分休息,从而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最高产出。 正如《Rest》作者 Alex Soojung-Kim Pang 所言: “聪明人也许会工作得更聪明,但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却往往靠‘不工作’来激发灵感。” 在古希腊,休息被视为文明生活的礼物;在罗马斯多葛派则认为,好好工作与好好休息同等重要。
7 min read
为什么越努力,越可能失败?——“逆向努力定律”带给我们的启示
个人成长

为什么越努力,越可能失败?——“逆向努力定律”带给我们的启示

当你反复告诉自己“快睡、快睡、快睡”却还是在凌晨三点瞪着天花板,是不是有种越想入睡,越睡不着的绝望感? 这种体验无论在创作、学习,还是追求目标时,都经常出现。 我们越想抓住一点东西,往往越容易看它溜走。 就像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所说的:“你越是想用意识的意志去完成某事,你往往会更难成功。”这被称作“逆向努力定律”(Law of Reversed Effort)。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这种“越用力越失败”的神奇现象,包括它背后的心理原理,以及当它发生在你我身上时,我们该怎么办。希望能帮助你在“努力”和“放下”之间找到那条舒适、平衡又高效的道路。 一、逆向努力定律:当你想要浮起来,却偏偏越沉 “当你试图浮在水面上时,你反而下沉;当你努力下沉时,你却会漂浮。”—— 艾伦·瓦茨(Alan Watts)
10 min read
利用复利效应实现人生跃迁——《The Compound Effect》
Paid-members only

利用复利效应实现人生跃迁——《The Compound Effect》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复利效应。 达伦·哈迪(Darren Hardy)在《The Compound Effect》(中文译为《复利效应》)一书中告诉我们,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并非某次“惊天动地”的机会或事件,反而是那些“微小却能积沙成塔”的日常行为——它们被作者称为“复利效应(Compound Effect)”。 这背后的原理并不复杂:正如我们在金融领域所熟知的“复利”,当持续的微小增量日复一日累积起来,其所带来的结果远远超乎想象。 本书的核心主张在于:人生并非靠一朝一夕的灵光闪现或一次性巨大努力,而是基于对每一天小决定、小行动的坚持与累加。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每天一小步,往往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形成巨大的“临界突破”,从而带来你所期待的财务自由、健康体魄、亲密关系或事业成功。可以说,《复利效应》的魅力在于,它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细微改变凝聚成强而有力的人生策略,帮助每一位读者在自我提升的旅程中,走得更稳、更远。 二. “复利效应”的本质 1.微小增量的指数级增长
15 min read
让“策略思维”成为自我提升的核心驱动力——《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读书笔记

让“策略思维”成为自我提升的核心驱动力——《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读书笔记

一. 我们需要好策略 当我们谈到自我提升时,往往聚焦于个人行为改变、时间管理或思维方式的调适。常常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是否真正具备了能让行动有效落地的“策略思维”? 《Good Strategy/Bad Strategy》(《好策略/坏策略》)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鲁梅尔特(Richard Rumelt)指出,当我们面对来自环境、资源或内在因素的挑战时,一套好的策略不仅能助我们穿越迷雾,更能把有限的精力与资源用在最关键之处,避免盲目努力。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本经典的策略书,探讨好策略与坏策略的本质分别,以及它们对个人成长与自我提升意味着什么。希望能帮助你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不只依赖单一的热情与意志力,更能借助恰当的策略思考来走得更稳、更远。 二. “策略”的真实内涵 1. 为什么“好策略”常常出人意料? 在《好策略/坏策略》中,作者举了两个著名例子:一个是乔布斯在苹果公司濒临破产时,通过大刀阔斧的产品线精简与运营模式重塑让公司走出泥潭;另一个则是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运用事先隐秘策划的“左勾拳”战略,在短短100小时内迅速击溃伊拉克军队。
16 min read
真正的理性思考——《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Paid-members only

真正的理性思考——《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一. 从“有限理性”到“思考的双系统” 在现代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领域,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这本《思考,快与慢》可以说是里程碑式著作。 作者在书中总结了数十年与合作者(特别是已故心理学家 Amos Tversky)共同研究的成果,深入探讨了人类如何做出判断与决策,以及为何我们在许多情况下会出现系统性的偏误(bias)。本书提出的人类“双系统模型”——即“系统 1(快思考)”与“系统 2(慢思考)”——不仅极大影响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也在经济学、公共政策、社会学、商业管理等领域引发了广泛讨论与应用。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这本书来聊聊: 1. 人类的思维系统为何分为“快”与“慢”?它们在运作方式和功能上有何不同? 2. “启发式”(heuristics)与“偏误”(bias)
13 min read
从1到37.78倍的蜕变——《Atomic Habits》

从1到37.78倍的蜕变——《Atomic Habits》

这本书应该是这几年最受欢迎的关于生产力的著作,也是我的床头书之一。 阅读这本书我们只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通过自我提升来获得更好的生活? 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在《原子习惯》(Atomic Habits)中指出:真正能够引领我们持续前行的,并非偶尔的灵感火花或一次性的大动作,而是那些“微小却可叠加”的行动习惯。 在《原子习惯》里,我们看到一个关键主张:想要真正改变自我,不能只停留在“设定目标”层面,而是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系统与过程”上。当你日复一日地重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时,复利效应会在未来某个时刻让成果爆发。与之相对,如果我们固守某些坏习惯,则会像温水煮青蛙般逐步消耗自己的潜能与机会。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借助这本书的一些核心观点,来聊聊如何从“微小行动”到“自我迭代”。 一. “微小习惯”的本质:从表面现象到深度改变 1. “1%优化”的威力:聚沙成塔与复利效应
19 min read
如何实现真正的自由——《每周工作 4 小时》读书笔记

如何实现真正的自由——《每周工作 4 小时》读书笔记

今天和大家聊聊《每周工作4小时》这本书。作者时我非常喜欢的年轻创业领袖Tim Ferriss。我关注他的YouTube频道有几年的时间了,受益匪浅,强烈建议大家去看下。 这本书主要提出了一个“看似荒谬”的主张:我们能否只工作极少的时间,却依旧获得足以支撑理想生活的收益,从而把更多的日子投入到更具价值和乐趣的事情上? 很多人觉得这种观点很“反直觉”或者是个噱头。但是越来越多读者开始在其中找到新的思维路径:如果我们真的能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更高效率,甚至把一些重复性或事务性的工作外包或自动化,那么传统的“按时耗来赚钱”模式,就未必是唯一选项。 我会对本书的关键观念进行梳理,并结合一些自我思考与实践体会,让你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当下就开始迈向“真自由”。你会看到:费里斯所讲的并不只是“减少工作时长”,而是一整套基于“Lifestyle Design(生活方式设计)”的理念体系。和我们之前谈过的“真需求”相似,这本书也在提醒我们,要跳出社会习以为常的“标准路径”,从而直面一个问题: 你究竟为什么要忙? 二. “真自由”的本质:远离“假忙”、拥抱“
14 min read
告别线性思维,创建你的超级思维系统《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
Paid-members only

告别线性思维,创建你的超级思维系统《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我们经常面临复杂而棘手的问题。单纯依赖线性思维或碎片化分析往往难以抓住问题的根本,更遑论提出有效而持久的解决方案。美国学者 Donella H. Meadows 在其著作《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中,提出了一种兼具通用性和实践意义的思维模式——系统思维。这一思维方法强调从整体出发,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以期在纷繁的社会和自然议题中找出更深层次的动态规律。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我对《Thinking in Systems》这本书的一些思考和梳理。希望能帮助你对系统思维形成直观而又深刻的理解,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更从容、更具创造性地寻找突破口。 二. “系统”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在书的开篇,Meadows 以多个案例来帮助读者区分“系统”和“零散集合”的差别。一个系统并不仅仅是若干要素的堆砌,而是指: 1. 若干彼此关联的元素(Elements) 2. 元素间的相互连接关系(Interconnections) 3. 系统所服务或实现的目标/功能(Function
14 min read
如何利用“第三驱动力”改变人生——《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
Paid-members only

如何利用“第三驱动力”改变人生——《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

一. 从“奖励与惩罚”到“内在驱动力” 我们大多数人在工作中最大的动力无外乎指标和奖励。例如奖金、升职机会等,似乎可以有效驱动人们持续投入并获取更高绩效。但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在他的《驱动力》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真正持久而高效的动力并不来源于“胡萝卜+大棒”的模式,而是基于人们发自内心的热情、好奇和对意义的追求。 换言之,丹尼尔所强调的“第三驱动力”(intrinsic motivation),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具力量与价值。 在这本书中,丹尼尔基于大量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揭示了传统“科学管理”模式(他称之为“Motivation 2.0”)的局限性,并主张以“自主、精通、意义”三大元素为核心的“新型动力体系”(也可理解为“Motivation 3.0”
18 min read
如何成为“高价值个体”——《纳瓦尔宝典》深度解析(1)
财富思维

如何成为“高价值个体”——《纳瓦尔宝典》深度解析(1)

如果要我推荐10本经典的创业书或者财富类书籍。这本 《纳瓦尔宝典》一定会在其中。而且,它也一直是我的枕边书之一。 我打算分三期来深度解读下这本书。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第一个问题:我如何才能更“有价值”? 在《纳瓦尔宝典》中,纳瓦尔(Naval Ravikant)提出了一系列对于财富、幸福、个人成长以及人生意义的洞见。他的核心思想并不是简单地教人“如何快速赚钱”,而是提供一套综合了自我认知、能力培养、行动策略和心灵修炼的系统性方法,帮助每个人从根本上提升个人价值。  当我们提到“高价值个体”,很多人会想到社会地位、金钱等层面。但纳瓦尔的观点更深层: 真正的高价值个体不只是追求金钱数字或名头,而是能够在持续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拥有长期的财富增长与内心的幸福自由。 这也是一直以来我所追求的目标。 只有当你具备真正稀缺的洞察力、执行力、长期合作能力以及深度的自我觉察能力时,你才能在这个信息高速流动的时代站稳脚跟,并被“市场”——也就是更广泛的社会——“持续高价买单”。 本篇文章我计划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 • 打破“传统思维”与“阶层局限” • 发现内在驱动力与兴趣 •
17 min read
如何保持原创写作和独立思考

如何保持原创写作和独立思考

“对某个信念保持怀疑,但对自己的信念却毫不怀疑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怀疑者——他们只是盲目和愚蠢。” 一、这不一定是身份认同 我们常常会因为社交媒体上一篇极具说服力的文章而陷入单一的思维模式。无论是“最佳”饮食方案、商业模式还是生活价值观,快速的信息冲击和短暂的多巴胺快感,会让人迅速将某种观点内化为身份认同。于是,这种观点就会变成一种你深信不疑的“新宗教”,使得我们忽略甚至排斥所有其他真相。大脑的判断已经先入为主了。 正如哲学家塞克斯图斯·恩披里柯所说: “对每一个论点,都有一个相等的反对论点。” 每个观点都有反面,每个道理都有漏洞。真正的独立思维不是站在某一方不动摇,而是时刻准备推翻自己的认知。 二、如何培养原创思维 我们该如何保持原创的思考方式?答案并不在于寻找全新的论点,而在于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已有的观点。 1. 尝试用自己的角度和口吻来说别人的话 许多创作者苦恼于“我只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但其实原创并非要求完全颠覆旧有思想,而是要从你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出发,给出一个新鲜的解读。 “你可以卖市场上有的东西,只不过加上你的独特风味。”
4 min read
0.5秒:身体语言塑造气场与自信的微妙力量 (附研究报告)

0.5秒:身体语言塑造气场与自信的微妙力量 (附研究报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一个事实:人们对你的第一印象往往只需短短0.5秒。也就是说,看你第一眼时,你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姿态便已经在无声地传递出你的情感状态和内在信心。 正如哈佛大学研究表明《Half a Minute: Predicting Teacher Evaluations From Thin Slices of Nonverbal Behavior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极短时间的“薄片”信息足以预测出一个人的许多关键特质。这种现象不仅适用于教育领域,同样也对职场、社交甚至个人魅力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 一、薄片效应与非言语行为 “薄片”理论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极短的非言语行为片段形成对一个人性格与能力的整体印象。 研究表明,即使只有几秒钟甚至半秒的观察时间,外部观察者也能对个体的情绪、态度和可信度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非言语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肢体姿态、眼神交流以及微妙的手势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一个人“气场”的直观感受。 此外,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天生倾向于利用启发式和快速判断来填补信息空白,这使得极短时间内传递
7 min read
走出“想太多”与焦虑困境:学会自我释放,自我修复的心理学技巧和实用指南(附E-book下载)
个人成长

走出“想太多”与焦虑困境:学会自我释放,自我修复的心理学技巧和实用指南(附E-book下载)

总是担心事情出错?睡前躺在床上,脑子却停不下来? 因为害怕失败,一直拖延不敢开始? 反复想着“我不够好”,被焦虑折磨得筋疲力尽? 别担心,你并不孤单。 《走出“想太多”与焦虑困境》这本电子书,通过整理Dr. Julie Smith的访谈,博客, 文章,以及咨询等资料和信息并结合自身的思考和经历,用温暖而科学的方法,帮你拆解“过度思考”的根源,教你如何与焦虑和平共处,找回内心的平衡与力量。 你会发现:真正能带你走出情绪困境的,不是压抑自己,而是学会接纳、觉察、调整。 让自己成为内心安定而强大的人,从现在开始。 点击下方链接免费下载: 走出想太多与焦虑困境走出想太多与焦虑困境.pdf10 MBdownload-circle
1 min read
解决情绪内耗的本质:区分观点与事实
个人成长

解决情绪内耗的本质:区分观点与事实

我们常常会因他人的一句话或者评价而心烦意乱,甚至陷入长时间的自我怀疑与焦虑。今天我们将聚焦于这一“情绪内耗”的本质。 当我们能将对方的言论拆解成“可验证的事实”与“纯粹的个人意见”时,便能重新掌控自己的情绪,不再轻易被外界评价所左右。 一、为何焦虑总是因“他人言论”而起? 人们最常见的焦虑源于“外界的某个声音”触碰到我们内心的敏感点。比如: • 亲友说:“35岁还没有对象,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 家人说:“你看谁谁谁现在比你强,你就是因为不听我的。” • 老板说:“你年纪太轻,没足够经验,还没法胜任管理职。” 这些话往往含有一部分“客观事实”,例如年龄、存款、习惯、资历等。但真正让人难受的却是“这些事实后面所附加的主观评价”,也就是“你就是不行”、“你就是失败者”、“你没有能力”等。这些负面标签一旦被我们内化,就会让人深感挫败。 当我们能摆脱“他人说了什么我就焦虑什么”的模式,才算迈出了通往成熟的第一步。 二、
7 min read
40岁才是花开时刻——《40岁后的最高生活方式》
个人成长

40岁才是花开时刻——《40岁后的最高生活方式》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30+, 40+人生指南。 书中作者いれぶん以亲身经历和扎实数据,提出一个观点: 人生的研修期从10岁、20岁一路延续到30岁,经历了初次尝试、社会历练和挫折磨砺之后,40岁正是花开绽放的时候。 中田敦彦在书中反复强调,“40代になれば、人生は花開く”,意即四十岁以后,经过多年沉淀的经验与智慧将迎来最自由、最充实的阶段。不论你是40多岁、50多岁,还是仍处于20、30岁的阶段,都可以从书中找到指引,调整自己的状态,重新掌握人生的航向。 作者提出的核心理念可以归纳为三个关键词:掌舵、行动和决断。这“三大要素”正是40岁以后应当具备的品质。 首先,“掌舵”代表着对自己生活方向的主动掌控。 书中指出,我们经过二三十年的摸索与学习,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判断力和沟通能力,已经不再只是等待指令的执行者,而是有能力亲自决定未来航向的掌舵者。正如中田敦彦所言:“人生的磨练期已经结束了。现在是我们掌舵自己航船的时候了。”这句话直击心灵,唤醒了许多40岁以上的朋友,也激励着年轻人提早培养这种掌控感。 其次,“行动”要求我们在迷茫和犹豫中勇敢前行。 中田敦彦强调:心中涌现
5 min read
规划2025,先回答这五个问题

规划2025,先回答这五个问题

每个人都在寻找突破自我的答案。 正如许多成功者所说,答案往往藏在那些看似简单却极具力量的问题之中。今天,我们来聊聊影响未来十年的五个关键问题。 一、我是否在攀登正确的山峰? 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资源,努力却可能走在错误的道路上。 我们需要冷静反问自己:我所追求的目标是否真正契合内心的渴望?有没有陷入无谓的忙碌与迷茫之中? 时刻审视目标,确保自己正攀登那座最有意义的“山峰”,才是走向非凡未来的第一步。 二、我需要成为怎样的人,才能创造理想的未来? 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你做了什么,更取决于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商业巨头、财富精英们无一不在不断塑造更高版本的自我。他们深知,要想迎接未来的挑战,就必须在品格、能力和思维方式上不断进化。 面对未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的内在是否已经具备创造奇迹的实力? 三、我在逃避什么? 许多人总是选择回避那些最难面对的问题。 无论是换工作、结束一段关系,还是打破长期以来的不良习惯,这些改变背后总隐含着痛苦和风险。但正是这种痛苦,往往预示着巨大的成长机遇。 勇敢面对痛苦,正视逃避的真相,是走出困境、迈向全新局面的必经之路。
3 min read
2025健康饮食指南:食物指南2.0 (附健康食物指南及官方报告下载)
个人成长

2025健康饮食指南:食物指南2.0 (附健康食物指南及官方报告下载)

我们每天都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选择。如何挑选出对身体更有益的食物,已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套全新的食品健康评分体系——Food Compass 2.0,以及怎样根据这个体系来调整日常饮食,实现健康生活。 一、什么是 Food Compass 2.0? 简单来说,Food Compass 2.0 是一个用来评价食物健康程度的“评分工具”。 它通过对食物中各种成分的分析(比如营养素、添加糖、膳食纤维、加工方式等),将每种食品的健康程度打分,分数范围从 1 分(最不健康)到 100 分(最健康)。根据这个分数,食物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等级: • 推荐多摄入的食品(FCS ≥70) 这类食品通常是天然、少加工的食品,比如新鲜的水果、蔬菜、坚果、海鲜等。它们富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
9 min read
如何追随内心的好奇与专注:Naval Ravikant对构建财富与内在和谐的反思
个人成长

如何追随内心的好奇与专注:Naval Ravikant对构建财富与内在和谐的反思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潜能和好奇心。 真正的成长并非简单地追随潮流或复制他人的成功路径,而是要找到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热情,投身于内心最深处的好奇之中。本文将带你探索如何利用这种内在动力,构建起一个精神富足的人生体系。 一. 探索内在与外在的平衡 1.物质世界的基石 在我们追求内在平静之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物质需求。 财富并不仅仅是金钱的积累,而是以创造社会需求为前提,将知识、技能和努力转化为实际价值。只有当你在物质世界中拥有足够的杠杆作用时,才能解放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必经之路。 这就要求我们: * 创造价值:专注于开发和提供社会真正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 积累知识: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技能,以便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 * 时间自由:财富的本质是储存价值,它能使你获得更多的自由,从而去帮助他人,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 2.精神层面的追求 物质的充裕为精神成长提供了基础,但真正让生活充满意义的,往往是那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品质。在我看来,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大精神财富是: 1. 健康的体魄: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实现一切目标
7 min read
在冲突下的对话艺术——听听Raffi Grinberg的建议
Paid-members only

在冲突下的对话艺术——听听Raffi Grinberg的建议

在职场、家庭与社交圈中,有分歧的时刻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面对彼此立场、价值观的分歧,我们既希望维护良好关系,又想表达真实想法。如何在既定目标与自我成长之间取得平衡?我们来听听Raffi Grinberg的建议。 (Raffi Grinberg 是一位商界领袖、作家和教育家。他与 Jonathan Haidt 共同创办了建设性对话研究所为全球领导者和思想家策划对话,包括财富 500 强首席执行官、美国民选官员、国会议员和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大使、畅销书作家等) 第一部分:艰难对话的准备——明确目标与心态调整 1.1 明确谈话目标而非争论胜负 在开始一场艰难的对话前,首先需要明确自身希望获得的结果。许多人进入对话时往往以“赢得辩论”或“证明对方错误”为目的,这种目标不仅可能引发情绪化反应,还容易使谈话变成互相防御的争辩。 真正有效的目标应是“学习”与“理解”对方的观点,从而形成更完整的认识。正如专家所言,当我们将目标转向“获取新知”时,对方的不同视角也将成为我们成长的宝贵资源。
8 min read
孕育自我力量:儿童情绪与健康成长

孕育自我力量:儿童情绪与健康成长

随着《哪吒2》大火,这周末和小朋友们在家里一起重温了第一部。我最为触动的一幕是年幼的哪吒在情绪失控时咬了殷夫人,而母亲却以温柔而坚定的方式拍拍哪吒的后背,轻声说道:“别怕,娘在这。”这一瞬间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攻击的转化。 本文将以著名教育学家Winnicott的亲子关系理论为核心,对儿童情绪的容纳与转化来进行深入探讨:如何让孩子在包容中自我重构,最终实现心理健康和个体成长。 一、Winnicott的亲子关系理论及其核心思想 Winnicott的理论核心在于 “持有”(holding)和“足够好的父母”(good enough parenting)。 他认为,婴儿在早期与照护者共处的过程中,通过依赖与信任逐步构建起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基本认识。其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持有”与安全感 在婴儿还未具备自我区分能力之时,父母的温柔持有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安抚,更是一种情感上的保护。这种无条件的接纳使得婴儿能够感受到“去存在”的安全感,从而逐步形成“持续存在”的内在体验。 Winnicott指出,这种早期的持有体验正是日后孩子人格和性格发展的基础,是他们在面
13 min read
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哪种更有利于大脑健康?Dr. Tracey Marks
个人成长

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哪种更有利于大脑健康?Dr. Tracey Marks

在日常健身中,许多人认为举重仅仅用于塑造肌肉,而有氧运动才是维护大脑健康的关键。实际上,这种普遍的误解使得不少人在锻炼时只关注有氧运动,而忽略了力量训练对心理韧性与认知功能的独特益处。 实际上不同类型的运动对大脑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各有侧重。本文将深入解析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如何影响大脑健康,探讨它们在情绪调节、压力管理与认知提升方面的作用,并提供实用的运动建议,助你打造一个更健康、更高效的思维系统。 一. 有氧运动对大脑的影响 有氧运动指的是那些能持续提升心率的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和快走等。这类运动通过长时间的持续活动显著增加大脑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在生理上带来以下几方面的益处: 1. 神经传递物质的激增 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开始的前30分钟内,大脑会迅速释放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神经传递物质能够快速改善情绪,提升快乐感。这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会感到心情舒畅。 2. 情绪调节与压力缓解 通过持续的血液流动,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大脑中前额叶与杏仁核之间的连接。前额叶负责高阶认知和决策,而杏仁核则是情绪处理和恐惧反应的中心。两者之间更高效
7 min read